一、宏观政策为贵州“体”“旅”融合引领方向
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进旅游与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体育旅游;2014年,《国务院关于 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倡导“积极推动体育旅游,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面向游客开展体育 旅游服务”;2015年,《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鼓励社会资本大力开发滑雪、山地、养生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2016年5月5日正式 发布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将大力发展“体育+”,与旅游部门共同研制《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开展全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推介,打造一批体育旅游 重大项目。可见,体育旅游是受国家鼓励的重要产业发展方向,这对于贵州山地型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而言,无疑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贵州省在体育赛事与旅游景区的合作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黄果树瀑布、铜仁梵净山、兴义万峰林、紫云格凸河、晴隆“24道拐”等多家 景区每年都会举办各类体育赛事,以体兴旅,以旅促体。仅以去年为例,贵州省就先后举办了兴义万峰林国际自行车赛、万峰林国际徒步大会、中国万峰湖第九届野 钓大奖赛、贞丰三岔河国际露营大会、中国·贵州安顺坝陵河大桥国际低空跳伞挑战赛、海龙屯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等多项国际性体育赛事,吸引了众多国内外 山地户外运动爱好者深度体验多彩贵州风情,使“体”“旅”融合进程更进一步。
二、丰富资源为贵州“体”“旅”融合提供条件
贵州发展山地型体育旅游具有本底资源优势,既有气候、山林、水体、喀斯特地貌等自然资源作为支撑,又有悠久的红色历史文化和多彩的民族文化等人文资源作为补充,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为贵州发展山地型体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贵州省属高原型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适宜的气候环境为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占全省总面积61.9%的喀斯特地貌,为开展溶洞探险、攀岩等 山地型体育旅游活动提供了地形条件。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河流流域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5.7%,是漂流、溯溪、探险等山地型体 育旅游活动开展的基础。
贵州是典型的红色旅游资源集聚地,将之与山地型体育旅游相结合,可以形成别具风格的红色体育旅游文化。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独特性和神秘性可以增强山地 型体育旅游的吸引力,是贵州山地型体育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少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射弩、毽球、竹竿舞、打跳舞等经过精细化的文化包装,融入众多的体育 旅游项目中,可以打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山地型民族体育旅游产品。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贵州“体”“旅”融合创造机遇
“十二五”以来,虽然贵州旅游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来说,山地旅游特色不够突出,与建设国家公园省目标相差较远。山地旅游产品供给情况不仅与宏大的 山地资源拥有量不相称,且旅游产品供给结构与贵州丰富、优质的生态、文化资源禀赋不匹配。作为山地旅游资源大省,无论从资源数量还是资源特色看,开发山地 运动、科普探险、研学旅行等旅游产品均具有较大优势。但从全省整体上看,体育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还处于起步阶段,数量、结构、品质与新时期多元化的旅游市 场需求不对应。因而,加大对促进山地运动、户外探险等体育旅游发展的制度、资本、人力等的供给,高起点开发山地旅游资源,提供优质体育旅游产品,是未来贵 州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张香菊杨桂华冯艳滨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云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