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信息发布 > 工作动态
发展生态旅游 推动扩大内需——对发挥林草资源优势助力扩大内需的思考
2025/8/19 13:36:11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 [打印]

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振消费的重要举措。新形势下,进一步加速发展生态旅游业,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体现,对当前积极扩大内需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从几次实施积极扩大内需方针的历程看,林业都成为重要的投资领域之一。1998年,党中央决定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当时既是推动扩大内需之举,也是应对生态环境保护之策。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我国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包括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的十项措施,林业顺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快速应对新形势,提出要重点把握的四个要点,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时也为自身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2020年以来,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为了应对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以及就业压力显著加大等挑战,我国提出了扩大国内需求的发展导向,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在当前形势下,发挥林草产业分布广、链条长、就业容量大的特点,集中打造生态旅游业,对推动扩大内需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从供给端的生态空间利用和生态旅游内容开发,还是需求端生态旅游市场的现状来看,发展生态旅游业都具有很大潜力。

发展生态旅游潜力巨大

根据国土“三调”数据,我国有林地28412.59万公顷、草地26453.01万公顷、湿地2346.9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59.60%。按照相关规划,到2025年,我国将重点建设国家沙漠公园359个、总面积142.7万公顷。依托以森林、草原、湿地、沙漠公园等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可利用面积约占国土面积60%,开发生态旅游空间巨大。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生态旅游目前还主要集中在一些开发比较早、管理机制比较成熟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地,与丰富的生态空间相比,利用得还不够充分。


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博格达峰 孙国富摄

从生态旅游的内容来看,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作为国土面积居全球第三位的国家,我国地域辽阔,拥有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类型。这种自然资源禀赋为我国发展差异化、特色化的生态旅游提供了坚实基础,能够有效避免“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的同质化发展困境。不同区域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人文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旅游产品。同时,我国生态旅游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升级。由于现代游客的旅游心理已从简单的“看风景”转变为追求新、异、奇、知、参与等更深层次的体验,促使旅游产品结构从单一的观光游览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并逐渐规模化、特色化、精品化。因此,生态旅游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

从国内发展变化看,2010年国内旅游21.03亿人次,2019年达60.06亿人次,尽管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对国内旅游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但随着形势好转、政策扶持,行业已逐步回暖,2023年、2024年分别为48.91亿人次、56.15亿人次,呈现止跌回升、快速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正在成为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内容,其中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又是重中之重,生态旅游市场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

从国际发展经验看,生态旅游是21世纪新兴时尚产业,是现代社会人们消费不断升级的需求,是林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高度城市化导致人类追求自然、返璞归真、寻根求源,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正当其时。同时,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优化,且道路运输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通信网络等沟通交流更加便利,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条件基本成熟。

当前,我国具有生态旅游产业巨大发展潜力,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需要从释放空间、深化改革、政策扶持等多维度协同发力。

充分发挥林草资源优势

扩充优化林草资源,释放更多生态旅游空间。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进一步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充分发挥保护地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同时,坚持经营与利用相结合,充分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性,打造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更加注重“提质、兴业、利民”。在现有天然林商业性禁伐的基础上,科学开展天然林经营,依托《全国天然林保护修复中长期规划》,推动天然林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效益提升,可以在一般天然林中适度发展林下经济,有序进行森林旅游活动,引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增强森林资源保护、经营、利用、演替的自身可持续性。

深化改革提供支撑保障

持续深化林业三大改革,巩固生态旅游支撑保障。首先,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增强生态保护和林业发展内生动力。积极支持产业发展,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的前提下,可依法适度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绿色富民产业。

其次,持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明确国有林场功能定位,在国有林场大部分转为事业单位改革基础上,完善薪酬分配和人员晋升制度,允许国有林场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绩效工资水平,推动国有林场进行“二次创业”,探索森林旅游等各种经营形式。

再次,深化国有林区改革,优化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鼓励国有林区进一步转型发展。健全森林经营政策支持体系,探索天然林旅游开发等活动,通过天然林经营利用,节约中央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逐步实现由“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完善政策助力高质量发展

出台促进生态旅游的指导意见与相关政策。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支持农户依托森林资源打造“森林人家”等特色景点,让游客体验“住林间、品山珍、赏美景”的生态之旅,并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建设民俗村寨、文化村落,推动森林旅游从单一观光向产业链延伸转型,形成“生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同时,构建多元化生态旅游投融资体系,强化资金保障。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建立长效投入机制,稳定财政投入,将重要生态公共产品纳入政府购买清单,同时创新融资模式,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资格局,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加快优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进程。

发展生态旅游业,还需加强硬件升级与软件优化,提升生态旅游品质。一方面,完善基础设施,重点改善交通路网、市政配套及环保、科普、安防等设施;另一方面,提升服务效能,通过智慧旅游建设实现线上服务全覆盖,强化从业人员培训与国际标准对接,同时丰富旅游业态,引入知名餐饮、娱乐品牌,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全方位优化旅游体验。

发展生态旅游是带动消费投资、实现供需对接、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能释放旅游消费潜力,还能促进农民增收、提振农村消费、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基于未来发展生态旅游业推动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要抓住战略机遇期和黄金窗口期,加强规划、加大支持、加快推动,为林草发展带来积极成效,并为保持国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林草贡献。

(葛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