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信息发布 > 工作动态
河北: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显著
2019/10/12 10:44:29 来源:河北日报 [] [打印]


北戴河“725”艺术街区。


浪淘沙北戴河实景演出。


易县狼牙山万亩花海。


易县农民丰收节。


易县龙西旅游公路。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在各地初审验收的基础上,综合会议评审、现场检查结果,经公示最终认定了首批71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我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邯郸市涉县、保定市易县在众多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成为我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典范和样板。

2016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省秦皇岛、张家口、承德3个设区市和14个县(市、区)先后被列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同时,为了强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形成创建梯次,激发创建热情,我省还确定了23个市县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7年8月,我省因对旅游业高度重视、成效显著而被列入全国7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之一。

几年来,我省以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为指引,以省市旅发大会为抓手,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同创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带动旅游产品日益丰富,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大幅提升,旅游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专门召开高规格的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动员大会,出台《关于加快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的意见》,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全省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编制出台创建工作指南、规划,加强指导和督导,每年召开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现场会,部署调度创建工作,全力推进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为了指导各创建单位因地制宜、科学创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国率先组织编制了《河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指南》,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互补衔接,对全域旅游创建实施程序、工作规范、认定标准、评分细则等内容进行科学设定。同时,编制《河北省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规划》和《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总体项目支持方案》,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

为了防止“千城一面”,指导各创建单位改革创新、形成“拿得出、叫得响”的特色亮点,省文化和旅游厅不仅多次邀请专家在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会议上作专题讲座、辅导,还多次组织专家团队深入重点县“送智上门”,确保创建工作精准有效。

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北戴河区、涉县、易县三地党委、政府对旅游工作高度重视,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域化目的地建设、旅游供给品质提升、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等举措,成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领跑者。北戴河区围绕城市景区化的建设理念,全区域按照大景区、大植物园、大花园打造,走出了一条景城共建共享的特色新路;涉县实现了旅游景点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的跨越、从景点游到全域游的突破、从一日游到多日游的转变,旅游产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易县不仅发挥资源优势,把旅游业作为引领县域经济的龙头产业来抓,还通过创新模式,让景区周边的贫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滨海的共享之乐,易州的壮美风光,涉县的红色体验……在河北,全域旅游发展如火如荼。今年上半年,省文化和旅游厅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统一安排部署,对我省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14个县(市、区)进行了初审验收。通过市级推荐、专家打分、综合评审等程序,最终确定推荐北戴河区、涉县、易县申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同时,省文化和旅游厅还开展了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工作,通过相关的验收评定标准程序,公示了一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形成了成熟一批、认定一批、推荐一批的示范区创建梯次,为争创更多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下坚实基础。

北戴河区创新引领景城共建共享

近年来,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北戴河区坚持“旅游发展产业化、旅游供给品质化、行业治理规范化、绿色发展生态化、公共服务全民化”的发展原则,围绕城市景区化的建设理念,全区域按照大景区、大植物园、大花园打造,走出了一条景城共建共享的特色新路。

立足产业化,创新业态互融模式。确立“旅游立区”发展战略,推进旅游与文化、节庆、乡村、研学、康养互动融合。打造怪楼文化艺术产业园区、秦行宫遗址博物馆等场所,满足居民和游客文化需要。连续举办国际轮滑节和冬泳、铁人三项赛、春节灯展等系列体育赛事和民俗活动,让节庆火起来。推进特色民宿、艺术体验等业态,让乡村旅游更有趣味。举办“首届国际营地教育北戴河论坛”,吸引知名教育营地进驻营区,形成研学游品牌。整合休疗养院资源,编制《北戴河区文化休闲康养旅游产业提档升级专项策划》,开发特色康养旅游产品。

立足品质化,创新产品供给模式。在高水平、高标准构建全域旅游规划体系的基础上,全面叫响“国家康养地·生态北戴河”品牌,从单一旅游产品供给向康养、度假、研学、运动、节庆、海钓等全业态、全时段供给转变。改造提升鸽子窝等景区,开辟东山码头至秦皇岛港游轮航线,发展海上旅游经济。率先在全国推出国有景区冬季旅游免票政策,全面激活淡季旅游。同时实行街区景观改造提升,打通北戴河机场快速路、宁海大道等多条旅游快速通道,改造提升区内慢游路线,打造“两线两环”绿道网络,建设滨海木栈道,实施旅游厕所全域覆盖和达标等,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打造精品旅游目的地和宜居城市。

立足规范化,创新行业管理模式。瞄准“欺客宰客”“招手揽客”等旅游城市“顽疾”,出重拳、下猛药,给出了“北戴河良方”。深化落实门前五包等常态化管理机制,出台《诚信经营十三条》《城市管理二十一条》等管理制度,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创新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机制,成立由旅游、城管、市监、公安等多部门组成的综合执法队,严格执法,对虚假宣传、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强化了旅游执法力量。出台旅游行业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游行业“红黄黑”榜制度,促进旅游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立足生态化,创新绿色发展模式。北戴河区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者、受益者、示范者。通过优化大气环境,国控点位监测PM2.5平均浓度达到31微克/立方米,远优于华北地区其他市县。通过优化水环境,深入落实“河长制”“湾长制”等机制,实现河水水质稳定达标,海水水质达到国家Ι类标准。通过优化土壤环境,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获评国家级园林城市。通过优化人居环境,制定农村垃圾清理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清理整治各村主次干道、背街里巷等重点部位,让环境更优美。

立足全民化,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完善技术防治手段,完善群防群治工作体系,完善网格化建设,织密景区、市场、民宿等重点旅游区域防控网络,扎牢安全第一道防线,营造更安全的旅游环境。加强智慧景区建设,搭建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创新推出平水桥浴场电子手环智慧服务功能,完善智慧停车功能,开发智慧导游系统等,让旅游服务更“智慧”。创新实施“文明旅游工程”,全民参与“烟头革命”,全面提升城市卫生管理水平,带动城市管理机制、市民文明习惯、干部工作作风等全面提升,同时开展“红色义工”志愿服务,让北戴河这个共建共享的旅游空间更加温馨。

易县全域旅游美了乡村富了百姓

易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立足于资源优势、产业基础,把旅游产业作为推动脱贫出列的主抓手,探索出“三带四金”旅游扶贫模式,即通过“景区带乡”“企业带村”“能人带户”的辐射带动,把资源变美景,将美景变产业,让广大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挣租金、折股量化挣“红金”、在旅游企业打工挣薪金、旅游商品售卖挣现金四种有效路径,走出了一条不断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绿色发展之路。

距县城30公里处的安格庄乡,境内大部分都为山地和林地,过去因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绝大部分村民只能依靠外出务工来维持生活。而如今,这里依托易水湖、太行水镇两大景区,已经成为响当当的旅游专业乡,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2018年,龙西旅游公路全线贯通,为地处山旮旯里的下铺、三尖岭等村也打开了旅游之门。目前,在这个拥有3700多户的山区乡镇已开设乡村酒店、农家院超300家,覆盖到全乡12个行政村。除了开办农家院,还可以到景区开店、务工,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安格庄乡是易县全域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家乡发展越来越好,我们对今后的生活更有盼头了!”这是易县群众最普遍也是最直观的感受。“三带四金”旅游扶贫模式不仅实现了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获得感与幸福感不断增强。

土地流转挣租金。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模式,由狼牙山中凯集团在省道232、241两侧发展景观农业,打造2条景观长廊,涉及狼牙山镇、独乐乡、西山北乡、塘湖镇、裴山镇、南城司乡、紫荆关镇等7个乡镇19个村,流转土地1.1万亩,种植牡丹、产业玫瑰、油菜花等景观作物,打造万亩花海景观,一亩地农民每年租金收入1200多元。

折股量化挣“红金”。易县2017、2018年整合扶贫资金7262万元,通过折股量化资产收益方式,入股狼牙山中凯集团、恋乡旅游开发公司、易水湖景区,通过资产收益覆盖贫困户7513户17896人,通过旅游产业实现每户产业增收465元。

在旅游企业打工挣薪金。20000多名村民通过旅游企业实现当地就业,人均月收入近3000元。在西山北乡于家庄村,有300多人在狼牙山欢乐水世界、滑雪场直接就业,成为该村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太行水镇,先后培养返乡创业人员及团队396个,孵化农民老板285个,扶贫创业户53个,直接就业贫困户54人,带动周边百姓就业3286人。

旅游商品售卖挣现金。贫困户通过在景区从事柴鸡蛋、大枣、柿饼、薯干、粉条、杂粮等农副产品销售,使“农品变商品”增加收入,覆盖贫困户2000余户,年户均增收15000元。

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873万人次,综合效益43.65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超过120万人次,实现收入1.51亿元。据统计,易县通过“三带四金”旅游扶贫模式,旅游收入占到贫困户产业收入的50.07%。发展全域旅游,让贫困群众的生活更有盼头了。

涉县全域旅游推动全域崛起

涉县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通过全域规划旅游发展蓝图,全景打造新项目新业态,全业融合出精品亮特色,全优服务瞄准游客需求,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短短几年实现了旅游景点从数量的增长到质量的提升、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的跨越、从景点游到全域游的突破、从一日游到多日游的转变,旅游产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全域规划旅游发展蓝图。“涉县只有一个景区,那就是涉县全域”,这是涉县在全域旅游规划中的创新思维。在这高站位的宏大构想指引下,形成了以红色旅游为主体,根祖旅游、山水旅游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全域旅游发展之路,覆盖全县的“396”旅游景区体系应运而生。即以“中国太行红河谷、太行梯田大峡谷、太行红叶大峡谷”三谷为支撑,建设和提升娲皇宫、129师红色教育基地、太行五指山、太行梯田大峡谷、韩王九寨、太行红叶大峡谷、符山洞天福地、七佛湖(茅岭底水库)等9大景区,辐射带动清泉寺、九峰山、南山寺、长生寺等60多个中小景区,共同搭起“生态肺城、诗画涉县”全域旅游大品牌。

全景打造新项目新业态。立足红色资源,打造和提升一二九师革命旧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等15个红色教育基地,形成令人瞩目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突出古文化,对固新村的“天下第一古槐”、关防乡岭底村的殷商古道、王金庄村的旱作梯田等古建筑、古村落“修旧如旧”,让老东西焕发新生机;突出农文化,建设农业采摘园、冰葡萄、冷水鱼养殖、小龙虾养殖、千亩荷塘等基地,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乡村振兴;突出民俗文化,通过包装打造,让民俗风情融入旅游,民间武术、旱船、舞狮、舞龙、打花棍、民间吹打、军乐队、跑帷子、民间锣鼓等15个类别的传统民俗和非遗项目走进景点景区,丰富游客体验。

全业融合出精品亮特色。修建了总长1300多里、平均宽9米,联通三省三县,贯穿10个乡镇、涉及158个村、惠及十几万群众的七彩千里乡村旅游通道,打造出了圣福天路揽众山、韩王天路挨着天、云中天路云中穿、王后天路踏山巅、盘龙天路冲霄汉五条太行天路奇观;精心打造了大型抗战情景剧《太行英雄》、娲皇宫开山门等固定性演出节目,指导各景区举办节假日特色文旅活动,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人爆棚”;持续壮大红色教育产业,扩大培训经济规模,发展康养产业,把环境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把生态颜值变成经济产值,三产占比首次突破50%,新经济、新业态成为新的增长点。

全优服务瞄准游客需求。加快县乡两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分级设立了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点,在中心城区、3A级以上景区、重点民俗村镇以及汽车站等游客集聚区建设了20座集咨询、接待、租车、预订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国省道、旅游交通环线旁新建和改造提升了游客休息站点14处,为游客获取完善周到的旅游服务搭建了桥梁。另外,旅游厕所做到“数量充足、质量达标、全域覆盖”,旅游标识标牌实用美观,“县城到景区”实现了交通畅通、无缝接驳,基本消除区域旅游交通瓶颈。

2018年涉县全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百亿元。全域旅游的发展让涉县的旅游业态更丰富,旅游功能更完备,旅游经济更活跃。通过一业带动多业,通过全域旅游推动全域崛起的涉县实践,正以成功创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向更高目标挺进。


(责任编辑:刘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