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赤水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赤水市根据《贵州省旅游扶贫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和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等要求,强力推进“旅游扶贫”战略,以“创A工作”为抓手,把旅游业作为脱贫富民的重要产业,充分发挥旅游带动扶贫的市场优势、产业活力、造血功能和巨大的带动作用。
一、工作成效
(一)游客接待持续增长。赤水市在省、遵义市、赤水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力度,不断拓展宣传营销渠道,完善行业管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市旅游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18年1-9月,全市旅游接待游客1446.02万人次,综合收入156.44亿元。
(二)扶贫项目稳步推进。一是“创A工程”稳步推进。一是5A级景区创建。赤水丹霞旅游区于2017年1月18日通过了5A景观资源评审后正式进入创建阶段。目前对照5A评定细则,对旅游区再次进行提档升级,确定了停车场、游客中心、旅游公厕、智慧旅游系统、新能源交通系统、标识系统六大重点亮点工程,截至目前,累计投入3.5亿元完成了各项提升整改工作。二是4A级景区创建。丙安古镇、桫椤景区创国家4A级景区。丙安古镇于4月19日通过了省旅发委组织的4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目前完成了游客接待中心、景区导览图以及标识标牌设计,正开展环境整治、厕所改造、停车场整治等各项提升整改工作。桫椤景区完成了游客中心、导视系统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待省组织开展景观质量评审后正式进入创建工作;三是3A级景区创建。生命谷、黔北四季花香、转石奇观等10个景区参加了遵义市旅发委组织的3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10个景区全部通过景观质量评审。截至目前,望云峰和转石奇观已经通过了暗访且公示通过,等待遵义市旅发委颁发3A证书,其余景区预计11月份进行暗访验收。实施创A工程,对景区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厕所建设,在这些旅游项目建设过程中,用工为当地居民直接转化,一些贫困户在征地补偿、劳务就业、旅游市场消费等或多或少提高了收入,在脱贫之路上又前进了一步。二是项目建设扎实开展。一是文旅融合项目快速推进。黄陂洞战斗遗址(三期)项目初设、概算书完成评审,待批复后组织实施。东门石沓沓特色商业街正不断丰富业态。依托创A工程,丙安红一军团、大同古镇、复兴江西会馆等提档升级和保护开发工作正积极推进;四渡赤水纪念广场正在建设中,停车场等设施已完成平场工作;二是旅游业态更加丰富。长江半岛文化产业园(一期)正进行土建主体施工、安装施工、设备采购;庙沱半岛湿地公园正在进行基础配套设施建中,多彩赤水民族演艺中心完成建设进行排练中,已正式开演迎客;旺隆盐温泉小镇成功签约,天鹅堡、天岛湖山地休闲度假区配套功能日益完善。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落实旅游扶贫工作责任
1、制定工作实施方案。为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充分发挥旅游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按照《贵州省旅游扶贫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和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结合赤水市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赤水旅游扶贫九项工程实施方案》、《赤水旅游扶贫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各涉旅乡镇、景区依托区域内旅游资源,确定全区乡村旅游发展思路,明确旅游脱贫攻坚工作的目标、任务及要求。
2、召开旅游扶贫工作推进会。每月召开全局旅游扶贫工作推进会,传达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并从旅游带动脱贫工作指导任务分解、旅游企业扶贫主体责任、旅游扶贫软件资料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培训,把旅游扶贫纳入全面推进2018年旅游扶贫工作相关开展,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
3、加强驻村工作队建设和管理。我局帮扶村为大同镇民族,根据赤水市委、市政府安排,我局安排一名联络员联络民族村精准扶贫工作。同时安排一名工作人员去葫市镇高桥村专职扶贫,实现与原单位岗位脱钩,吃住在村,每月回单位汇报驻村帮扶工作情况,压实工作责任;要求驻村工作队经常性培训动员帮扶联系人,吃透扶贫方针政策;加强工作队学习交流,提升帮扶能力。
(二)加强规划,夯实旅游扶贫工作基础
1、完善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规划。结合赤水市乡村旅游资源现状,如大同镇民族村、复兴镇凯旋村、元厚镇米粮村、天台镇凤凰村等重点村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并广泛征求市旅规会成员单位、乡(镇)、村的建议,要求设计单位依照修改意见完善规划,进一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可实施性,为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奠定良好基础。
2、以“创A工程”完善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遵义赤水市委五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实施“创A工程”,赤水市在国家3A级景区创建中,赤水市目前有9个景区通过遵义市旅发委组织的景观资源评审,是遵义市参加景观资源评审景区最多,也是评审通过率最高的县市,目前,对通过景观资源评审的9个景区已制定了整改方案,并按照整改方案进行景区整改提升。通过“创A工程”,完善景区周边旅游基础设施和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旅游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乡村旅游景区采取“旅游+公司+农户”“旅游+合作社+农户”“旅游+村集体+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贫困户以财政扶贫资金、部门帮扶资金、“特惠贷”资金、土地林地等入股旅游项目和企业,实现入股分红,根据景区经营情况,每年可分红2500-4000元。村民通过参与景区经营,与景区收益挂钩,让贫困群众由乡村旅游发展的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
(三)多措并举,扩大旅游扶贫渠道
搭建乡村旅游营销平台,拓宽扶贫渠道。通过举办风筝节、端午祭祀、包粽子比赛、长街宴、大石盘苗寨篝火晚会等特色节庆民俗活动,搭建乡村营销平台。今年大同镇端午节活动举办期间,为贫困户设置免费摊点售粽子、竹工艺品、石斛等农特产,每个摊点带动增收约900-1100元。
(四)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组织相关旅游扶贫管理人员参加旅游系统开展的技能培训、生产指导、营销策划等方面的培训,指导推进我区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大旅游扶贫品牌创建力度。紧抓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机遇,统筹实施旅游强市、旅游乡镇、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农家乐四级联创工程,对各乡镇现有资源和优势进行深入摸排,建立四级联创储备名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乡村旅游扶贫村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创客基地和田园综合体建设。
二是扩大旅游扶贫示范效益。对乡村旅游已有一定影响力的乡、镇、村(大同镇民族村、复兴镇凯旋村、两河口镇黎明村、盘龙村、天台镇凤凰村等)做好再培育、再督导,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在旅游线路优化、媒体推介、融入全区旅游大框架等方面给予扶持,进一步放大乡村旅游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是寻求旅游扶贫新突破。积极上级部门对接,积极谋划项目,加大招引资力度,同时国有平台公司合作,利用公司现有平台及资源,给予相关民营景区、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提供宣传推介展示平台,寻求旅游扶贫工作的新突破。
四是继续加快民族村帮扶工作进度。通过到村入户宣传、加快黔北苗家风情项目建设进度、促进产业项目发展措施,实现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帮扶得到了“两不愁、三保障”生活标准,如期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