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旅游:让丝路文明绽放异彩
2016/2/3 19:47:3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 [打印]

乡村旅游发展强劲旅游扶贫作用凸显

“十二五”期间,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旅游扶贫已成为我省精准扶贫的重要动力。

2013年至2015年,安排国家旅游发展基金、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7594万元支持贫困地区旅游项目建设,编制完成《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从全省58个县(区)筛选了605个贫困村,推荐申报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其中464个村被列入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

2015年,我省旅游发展资金安排了2026.44万元支持贫困地区及37个旅游试点村项目、标志标牌建设和规划编制,切实带动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2015年全省共有17万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占全省脱贫人数的17%。

“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建成旅游示范村42个,旅游专业村514个,带动农民直接就业12.3万人,乡村旅游消费收入达58.13亿元。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景区辐射型、通道景观型、城郊休闲型、农业观光型、养生保健型等五种乡村旅游扶贫模式,贫困乡村脱贫步伐不断加快,贫困农民持续增收,旅游扶贫的甘肃模式逐渐形成。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旅游+”渐成规模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借助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使文化在融合中更有活力,旅游在融合中更具魅力。投资1.8亿元的《敦煌盛典》大型沙漠实景演出于8月15日正式推出。《敦煌神女》等剧目实现了常态化演出,敦煌宾馆、太阳大酒店等高星级酒店特色文艺演出在旅游旺季定时演出。

旅游与户外活动体育赛事融合紧密。目前,已建成首旅集团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9个自驾车房车营地,培育形成了嘉峪关滑翔赛、兰州马拉松、张掖汽车越野赛等一批特色体育旅游品牌,成功举办了10届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全省已建成兴隆山滑雪场等13个滑雪基地。各具特色的节会、体育赛事、户外活动已成为一个个“流动的景点”和“移动的景区”,成为拓宽旅游市场、释放消费潜力、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加快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与旅游融合。以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为契机,建设医食养生、针灸保健养生等健康旅游品牌基地,开发岐黄中医、康复疗养、温泉度假等系列保健养生旅游产品,同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全省现有52个景区(点)为游客提供养生保健产品,整体带动20多个县区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

旅游商品开发特色鲜明。“十二五”期间,积极组织文化旅游商品企业连续5届参加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选送了13个系列427件商品,获得了1金、5银、3铜的好成绩。在2015年举办的中国“百佳十强”旅游商品评选活动中,我省选送的敦煌藻井壁画丝巾被评为中国“十强”旅游商品,肃南裕固族风情挂件、陇南白马昼系列、敦煌九色鹿系列产品被评为中国“百佳”旅游商品。

深入宣传贯彻旅游法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省以深入宣传贯彻《旅游法》为契机,大力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活动,全省旅游市场秩序良好,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深入开展《旅游法》宣传和贯彻落实,探索建立了12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强化依法治旅综合监管合力。“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2618次,出动执法人员9300人次,注销旅行63家,行政处罚32家,处罚违规导游人员132人。全省共接到旅游投诉1722件,受理1468件,办结1468件,结案率100%。积极开展文明旅游宣传引导,推进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创建,有力促进了全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强化旅游人才培养,为全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依法落实旅游安全监管责任,制定和实施了加强旅游安全生产、旅游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旅行社安全规范等系列旅游安全配套制度。深入开展了全省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大检查、旅游包车专项整治、旅游安全领域“打非治违”等一系列专项治理行动,对旅游经营单位的检查覆盖率达到95%。全面落实高风险旅游项目责任保险,及时核定公布主要景区最大承载量,制订了流量控制方案,确保了旅游景区安全有序发展。

回首“十二五”,甘肃旅游熠熠生辉;展望“十三五”,甘肃旅游还将绘就出精彩画卷。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