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更好发挥旅游扶贫功效
2016/2/3 19:45:36 来源:中国旅游报 [] [打印]

致力于共同富裕是我国一贯坚持的目标宗旨,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多种多样,通过旅游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不失为一条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旅游扶贫的功效

从一产到三产:旅游扶贫贯穿国民经济各个领域

能开展旅游扶贫的地区往往具有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来往不便、产业基础薄弱、旅游资源丰富等特征,在这些地区发展旅游业,能够直接或间接对餐饮、住宿、交通、文化、商贸等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从农副产品等土特产品的生产、旅游工程项目的建设,到休闲娱乐消费等旅游服务提供,旅游扶贫工程实现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全贯通,起到了拉动就业和刺激消费的双重功效。

从输血到造血:旅游扶贫创新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扶贫政策主要分为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从功能上讲,救助式扶贫保障生存,开发式扶贫促进发展。从时间序列上讲,救助式在前,开发式在后,而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崭新的集约型、开发型的扶贫方式,不同于“民政扶贫”和“贷款扶贫”,突破了单纯依靠扶贫基金、救济基金的“授人以鱼”式的扶贫方式,既能给贫困地区“输血”,更能给贫困地区“造血”,能够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通过发展旅游,能够将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效能,实现从被动的救助式扶贫向主动作为的自主开发方式转变。

从单一到复合:旅游扶贫演绎产业跨界融合

旅游扶贫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系统工程,能够实现全行业的共同带动、全产业的共同实施、社区成员的共同参与,能够实现旅游与农业、旅游与文化、旅游与工业、旅游与商业、旅游与体育、旅游与健康养生、旅游与会展等方面的跨界融合与相互渗透,对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全方位、多层次地构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框架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从物质到精神:旅游扶贫诠释社会发展本质

贫困问题是由收入贫困、能力贫困、知识贫困等多个因子构成的变量。物质上的贫困是表象,而精神上的贫困则是根本,是关系到社会综合发展的实质性问题。贫困地区具有一种贫困文化,即心态贫穷、观念落后。旅游扶贫归根到底就是“扶志”、“扶智”和“扶技”。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通过针对性的“扶志”、“扶智”,能够开阔当地人的眼界,转变当地人的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增强自尊自信和自强意识,这种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转化成更深层次的生产力,成为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根本动力。

从经济到政治:旅游扶贫加速和谐社会构建

旅游扶贫不但是一项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政治行动。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经济,可以吸纳当地人在当地就业,既解决了就业创收问题,又解决了农村养老问题,对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和促进当地社会的稳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从而为快速实现“老、少、边、穷”地区各项社会事业的综合发展提供条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因地制宜开展旅游扶贫

红色革命老区:“搭建平台+创新业态”打开新思路

革命老区一般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地形复杂、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加上青壮年外出打工等综合原因,导致资源开发受到约束、劳动力缺乏、信息交流封闭、对外联系不便等问题,最终造成了革命老区的经济落后。据统计,中国九千多万贫困人口中,革命老区占一半以上。但同时,独特的气候及地形使一些革命老区成为林果、蔬菜、谷物等农副产品及药材、茶叶的富庶产区。因此可以通过与天猫、京东、1号店等电商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或官方旗舰店,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放到网上进行销售,另外,可通过微博、微信、APP软件等公众平台载体进行宣传和交易,全方位扩大营销渠道;通过打造红色革命基地纪念馆、红色旅游书屋,争创国家、省市红色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科普旅游与研学旅行产品设计,加强与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实现红色教育与科普教育的双重功效,从“造血扶智”方面、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提升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的内生动力。

少数民族地区:“深挖特色+质量引领”抢占大市场

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富有民族特性的服饰、器皿、工艺品、民居、寺庙等琳琅满目,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餐饮等极具特色,少数民族的节日、礼仪、风俗等多姿多彩。破解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应大力传承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将民俗文化搬上舞台荧屏,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演艺过程的始终,促成当地居民共享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餐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拍摄美食纪录片、宣传片、微电影,以及摄影展、美术展等活动,使当地的“招牌菜”在市场上形成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开发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并加强自主品牌深加工农产品、纪念品和工艺品的开发与生产,逐步完善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科学设计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主题酒店、特色民居,引导当地的老年人、妇女等主要群体积极参与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行业,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当地的就业率。

边境边疆地区:“体育赛事+跨境电商”引领新潮流

顺应当下挑战自我、体验极限运动的潮流,以开发攀岩、漂流、滑翔、汽车越野等赛事活动产品为依托,科学设计沙漠探险、攀登高峰、漂流等旅游线路,因地制宜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借助边境边疆地区与其他国家地区临近的区位优势,通过把握“互联网+”的机遇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此外,通过科普活动、技术培训,利用互联网进行各项社会事务的宣传推介、在线销售、售后服务、政务管理等,着力推进边境边疆地区的智慧旅游、政务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进展实效,加强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市场对接和经验跟进,利用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进行脱贫致富。

省际边界地区:“区域合作+利益共享”建立新机制

行政边界的刚性约束限制了边界区域型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省际边界城市往往由于受到核心区的辐射作用较小,逐渐形成“经济塌陷区”。破解此类地区的贫困问题,可以山峰、峡谷、河流、湖泊等区域性要素为纽带,建立区域旅游联盟,进行错位发展与抱团发展,联合宣传与营销,例如开展共同申报旅游高等级景区等活动;建立并发挥区域行业协会的作用,联合组织举办招商引资等活动,共建招商项目库,开展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大型合作活动项目,共同分享旅游消费市场;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成立边界区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区域联席会议机制,加快推进规划、基础设施、区域开发、旅游会展、产业发展、市场开拓、人才科研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实现交通、环境治理、金融、商贸流通等方面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以旅游标准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为抓手,加快促进区域型标准法规的出台和基础设施建设,促成区域间要素的无障碍流通,快速形成物流、客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的集聚。

历史遗迹地区:“模式创新+跨界融合”焕发新生机

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村落等历史遗迹地区往往由于法律法规的红线约束、当地居民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等原因无法放开手脚进行大刀阔斧的发展建设。旅游扶贫需要在历史遗迹地区注入新的时代元素,“新”,不是一味地建筑新、设施新等硬件方面的更新换代上,更体现在“修旧如旧”过程中的新理念、新技术、新体验。要结合市场需求和现实条件,用全新的思维来突破机制体制障碍,实现模式上的创新,鼓励百姓通过承包、租赁、托管、合资、入股、参股等形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鼓励和支持通过“农户+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基金”等形式,整合提高当地的旅游组织化程度,激活群众参与旅游扶贫工程的积极性,提高市场化运作程度,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经营。要深入挖掘历史遗迹地区的剪纸、年画、口技等民间技艺,促进旅游扶贫过程中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要将声、光、电等元素有效融入建筑遗迹与产品开发,开展夜色旅游产品,延长游客在当地的旅游停留时间。要积极推进与影视传媒公司的合作,开展类似“跑男”、“爸爸去哪儿”等娱乐节目或影视剧的拍摄,提升地区对外宣传的频率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上海福睿智库顾问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