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北京、新疆等地旅游主管部门对部分A级景区进行了“摘牌”,部分省市在对A级景区发出“整改”通知,其中5A级的嵩山少林寺景区被“限期整改”的消息最引人注目。自实行A级景区评定制度以来,A级评定级别已逐渐成为老百姓判定景区景点旅游品位、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一直以来,都有A级景区的复核和退出机制,但缺乏相应的量化和强制执行标准。很多认证和评定虽然原则上不是“终身制”,但最终客观上都成了“终身制”。
去年,国家旅游局下发最新文件,要求每年对10%以上的景区进行复核。目前,这项政策还处在征求意见的阶段,相信不久后会出台。一般情况下,各旅游景点评了牌之后,只要不出错,不被媒体曝光,可以一直挂着“A”级的牌子。然而随着复核工作的强化,A级景区评定“终身制”或将被打破。此举既能起到维护政府公信力的作用,又能进一步维护消费者的根本权益。
引入退出机制,对其中硬件不达标、软件不过关、服务质量低、管理混乱的景区,将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降星降级、摘星摘牌。强化退出机制,将成为督促、提升旅游服务的一把“利剑”。
国家5A级景区是我国当前景区的最高标准,是中国最精品景区的集合,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复制、不可再造”的特殊地位,对地方知名度提升和发展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目前共评出119家5A级景区。至今为止还没有一家5A级景区被摘牌。
A级景区塑造的是一个市场品牌,重点不在资源品类、品级,而是服务质量等级标准。中国景区的“身份”一直很复杂,不同资源类型的景区分属文物、宗教、建设、林业、国土资源等多个部门。侧重于自然风光类的风景名胜区评定标准,更注重景区本身的资源品位;侧重于人文历史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评定标准,更注重于文物单位的历史价值。
1999年,由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办法》正式出台,这一套从旅游者角度出发制定的标准,对景区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最终评价结果评定出1A至4A级不同的等级,很快受到了旅游者的欢迎。但是,作为推荐性标准,它并不带有强制性,即使有退出机制,也基本上从没出现过退出先例。2005年重新颁布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也只是增设了5A级景区评定内容,没有对退出机制作出强制性措施。
目前,全国有2.06万个景区,A级景区已达5000多家,这个势头还在不断发展,短短十几年就有四分之一的景区进入A级景区之列。随之而来的问题是,3A级以下景区基本无知名度,4A级景区多如牛毛,即使目前最高等级的5A级景区也越来越多。如果不执行退出机制,未来继续增设6A级景区,只会把现在积累的问题向下延续,并且将使A级景区整体含金量降低。
许多景区本身已经形成一个小社会系统,涉及一个社区甚至一个城市,这里涉及的问题不是一个景区的管理公司就能够解决的。一家5A级景区“摘牌”,景区固然受到很大影响,但其实受影响更大的是当地政府。所以,当地政府在这个时候比景区更积极,要想办法调动各方资源解决周围环境问题。
如果从这个角度讲,A级景区退出机制的建立,对于整个景区改善发展环境,特别是改善政府管理、理顺关系反而能起到促进作用。比如,对于目前“改好了还是5A级,改不好就可能被摘掉5A级的牌子”的少林寺来说,没有“摘牌危机”就不会有彻底整改,对少林寺对游客,这都是一件好事。
(杨毅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