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旅游类专业思政育人,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旅游业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旅游教育者和从业者肩负着继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旅游类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明确了方向。
一、坚定思政信念,勇担继承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高校师生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六个必须坚持”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方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从2023年的贵州榕江村超、哈尔滨的冰雪奇缘等旅游现象,我们更可以肯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出场必将发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基因。这就要求旅游类专业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清晰地认识到旅游行业肩负的建造人民幸福、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红利”的使命。旅游从业者不仅要对旅游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有着深入的学习,能够对旅游案例进行剖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更要发现旅游产业的新周期、新逻辑、新使命,从而树立专业自信。
二、厘清思政思路,实现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丰富而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是中国旅游业的宝贵财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旅游类专业既要对祖国山水进行探索宣传,又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本溯源,整个旅游类课程思政点繁多但思政体系较少;教师虽然提供了丰富的思政内容,但学生却常常感到迷茫,这往往是因为过分追求高分而忽视了对家国情怀的培养;旅游类思政评价辐射面较大,可测可达的统一标准难设。
因此,旅游类专业思政要以破除课程思政“瓶颈问题”为思政逻辑的起点,以课程思政问题的分析为基础,以新时代“六个必须坚持”为价值引领,以教师“教、评、测”改革为基本思路,对照教学真实瓶颈问题,把课程思政问题转化为课程思政点教与学的动力牵引体系,即围绕:
1.如何激发师生拥有“追本溯源”、“胸怀天下”为目标的探究融汇思政精神;
2.如何帮助师生搭建“关联拓展”、“人民至上”为特征的专业知识思政体系;
3.如何引导师生实现“学以致用”、“自信自立”为动机的能力素质思政进阶;
4.如何培育师生具备“海纳百川”、“守正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发展思政素质;
5.如何完善师生清晰“时代同频”、“系统全面”为保障的可测可达思政评价。
旅游类专业不仅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还需推动其在新时代旅游业中的创造性、适应性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面向未来和世界的旅游业现代化路径。
三、落实思政体系,实现“有风景的思政课”构建
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类专业将思政教育的理念、内容等有机融入旅游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旅游类教学团队科学设计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能够达到六个目标统一:
1.课程思政和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
旅游类课程在全面梳理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系及思维与育人价值体系的基础上,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设计知识、能力和价值体系相结合的育人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旅游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专业原理分析旅游业现象和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统一
新文科建设势必要求旅游类专业首先在课程设置上积极参与学科交叉进程。在与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生态学等传统学科融合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和河南文旅文创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红色旅游发展、非遗传承等政策,借助数智化教学手段,拓展文旅融合、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更多旅游思政育人新方向。
3.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统一
旅游类课程具有较强应用型的特点,针对课程知识系统性、结构性问题,课程打破传统知识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精炼核心知识,优化结构,融入思政元素、学科前沿和设计案例,重组“理实融合”内容体系,形成双轨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教学前沿性、实践性、创新性及学生旅游类职业认知。
4.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相统一
旅游类专业教师需优化传统理论课程体系,结合学校特色,立足开元菁英班,持续推进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以专业思政建设为核心,设置跨学科复合能力课程,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智慧旅游、生态旅游与民宿、旅游新媒体营销等。采用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主讲、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享教学资源、共同进行教学评价的方式。学生在“三融”模式下,学习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校内专业课程、校园生活教育课程及企业岗位实践课程。
5.“四有老师”与三全育人相统一
立德树人的“人”,不仅指学生,也包括教师。高校教师要从“教书匠”成长为“大先生”。 结合“四有老师”和“三全育人”目标,要求旅游类专业教师秉承有“大格局、大情怀、大担当、大思政”的精髓。“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行业教师+学校辅导员”四类师资通过集体调研、备课,从历史、社会及价值理性维度等方面解析课程的学术和人文价值,做到中国式现代化特色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另外,定期组织思政团队教师深入学习教育部公示的“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政教育科学化水平。
6.传统教学与数字化教学相统一
针对课程思政与旅游类专业思政同向同行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内容“故事化”、教学场景“实地化”、教学方式“文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通过故事叙述性、生动性和意境性的特点,将课程打造成“有风景的工匠思政课”。
总之,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承担着继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课程思政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生动实践,及时把握着文化自信的时代意蕴,客观反映了随着时代变化的中国社会精神气象。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结合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旅游类专业思政,要深刻把握课程思政背后的人才培养逻辑和专业建设逻辑,遵循教育教学发展基本规律,厘清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之间的逻辑关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旅游类专业课程,深化专业思政框架下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铸牢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捍卫国家民族荣誉感,为继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肖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