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里种出“七彩水稻”,在古村落体验剧本杀,在“傈僳寨子”体验民族文化,在“中国培田耕读小镇”感受耕读传家之风……各地独具特色的农文旅+,让乡村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旅游休闲为形态,以风土文化为灵魂,激发乡村发展的经济活力,让融合发展渐入佳境。
在古村落体验剧本杀
“列位少侠请就座,此处为大唐年间北方一处避世桃源……”随着一阵游戏导语的引入,游客被带入特定情景中,来一场身临其境的体验。每逢节假日,不少游客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镇阿都赖村这座风光旖旎的村落,感受古村实景、综艺类、换装演绎的沉浸式“剧本杀”《阿都赖的隐秘传说》。
在这场游戏中,游客可身着古装,或握扇或佩剑,穿行于阿都赖村的桃李园林和蒙古包等地,在刺激的剧情中体验阿都赖村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色。
“阿都赖村是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古村落。为利用好植物园、村史馆等资源发展农旅产业,2023年我们打造了‘农文旅+剧本杀’的农旅亮点品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乡村、感受乡村,还为村集体增加8万多元的收入。”阿都赖村党支部书记德勒格尔介绍。该村不仅提供1300多亩实景场地,还派村民老乡参与演出,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乡村文化,体验当地风土人情。
作为“剧本杀”中首批上岗的村民,今年52岁的王秀梅扮演的是一名围棋高手,在游戏中为玩家提供重要的线索帮助。“参与到‘剧本杀’游戏,不仅能在家门口就业,一年有几千元的额外收入,还能带动村里的农家乐和采摘园,认识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朋友,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了。”王秀梅说。村里许多干部还免费担任主持人、替补玩家等角色,让“剧本杀”的体验感更加精彩有趣。很快,阿都赖村成为当地有名的“网红打卡地”。
而在阿都赖村不远处的什大股村,每年夏日,在“稻鱼空间”U型玻璃观光栈道上,总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他们或欣赏脚下七彩稻田风景,或在水域小岛休闲垂钓,或在房车中野炊,品尝美味的稻田蟹。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的天禾稻田画
谁能想到几年前,由于靠近黄河,这里还是成片白花花的盐碱地。为将几千亩的荒地利用起来,什大股村党支部成立什大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我们外出学习,找到了盐碱地水稻种植的新技术,组织党员干部和村民一起挖塘降水、抬土造田、以渔治碱,形成‘鱼池——环沟——稻田’的循环种养模式。经过技术改造与精心设计,盐碱地里种出了‘七彩水稻’。”什大股村党支部书记苗新其介绍。
围绕几千亩的七彩稻田,村里在其周边建设休闲垂钓、玻璃栈道、水域小岛等田园景观,利用依山傍水的优势打造起集种养、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旅研学综合体。“稻鱼空间”田园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前来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我本来在外面打工,知道家乡新建了这个景区后,就返乡在附近开了个‘小树林露营地’,没想到生意还挺火爆。2023年接待了3000余名游客,除去各类成本,仅旅游旺季就获益4万余元。”算起村子发展生态旅游给自己带来的“经济账”,什大股村村民王龙不由得露出笑容。
如今,什大股村每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0万元,带动周边400多户村民参与,每户每年增收约2万元,解决村内剩余劳动力就业50余人,实现村集体经济增长与村民增收双赢。
让幸福的傈僳寨子更幸福
丙舍坝村的“傈僳寨子”是怒江州2023年动工兴建的20个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项目之一。项目开建以来,怒江州组建了州、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工作专班,进驻项目施工一线,突出观城赏景、体验农村风情的地域优势,以设计、施工一体化方式,实施基础设施、机制建立、业态布局等工作,努力将丙舍坝村打造成为乡村率先振兴样板、文旅融合样板。今年1月,“傈僳寨子”已完成服务中心、玫瑰廊道、萌宠乐园、帐篷营地、乡村数字化电子信息商务平台等建设,进入试运营阶段。
“沟渠绿化、墙体文化要别出心裁,处处透绿见美,让游客耳目一新。围绕民族文化展示、特色农产品展示、民族餐饮展示等功能定位,探索新的运营管理模式,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怒江州委主要负责人介绍。
“以前靠种菜、养殖过日子,经济来源较少。现在旅游村寨建成后,居住环境、村容村貌变好变美了,家里也开起农家乐,今后的日子更有奔头了。”丙舍坝“峡趣风味”农家乐主人何胡荣说。
游客在傈僳寨子景区体验民族文化
走进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星谷营地,乡村干部、工人和村民干劲十足,奔走在帐篷酒店、攀岩徒步等施工作业点。“帐篷营地、农特产品展销点、野溪漂流等项目建设已完成。我们将逐步完善步道、帐篷酒店的建设,打造怒江最美的户外体验营地。”该项目负责人介绍:为确保项目快推进、早竣工,元旦刚过,施工人员便回到施工现场,加紧进行各项建设工作。
截至1月底,怒江州20个农文旅融合示范村核心区建设已基本完成,累计统筹整合各类资金1.16亿元,撬动企业投入资金2.86亿元,农文旅融合示范村建设初见成效。
在“中国培田耕读小镇”里品味“乡愁”
一座座青砖黛瓦的古民居里,深深庭院、袅袅炊烟;众多宗祠、书院墙上的木雕,精美绝伦、出神入化;各家门、院内墙上的墨书存联,对仗工整、富含韵味……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为你诉说着数百年来的客家乡愁文化。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培田古村
“20多年前我们就成立了古村落保护协会,制定‘最少干预、自然和谐、保持风貌’的保护原则,一直致力于传承文脉,守护好古村落里的‘乡愁’。”培田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吴载炜说。连城县围绕“耕读文化”主题,以明清客家建筑遗存和客家文化为特色,编制《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保护规划》《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村庄规划》;相关部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按照“修旧如旧、修古如古”的要求,分门别类地对古建筑实施抢救性修复,先后完成官厅、大夫第、进士第等50个文物保护修缮工程。
古村落的保护、开发、活化,让历史文脉留住了老百姓的乡愁,同时也为古村落的旅游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是新鲜的百香果汁,酸甜可口!”在一家大院改造成的民宿前,“80后”创业青年吴晓明正招呼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我是这儿土生土长的,大学毕业后先在福州打工。后来古民居修缮了,村里旅游业发展了,我就回来看看,把祖屋改成民宿为游客服务,生意一直不错。”不少像吴晓明一样的返乡大学生、青年纷纷回家创业,助力古村落的开发,全村已发展民宿28家、农家乐餐厅72家。
夕阳落下,古村落的灯光夜景更加美丽。恩典荣光、古墙夜话、十番古戏等“夜八景”沉浸式夜游项目形式各异、璀璨夺目,充分融合了培田古民居的文化特色及建筑风貌,与前来游玩的行人相融,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连城县围绕耕读传家主题,对修缮后的古民居进行活化利用,建成耕读传家陈列馆、农耕农具陈列馆、粮食印记陈列馆、红色记忆陈列馆、客家婴童服饰馆等特色展馆,让游客直观地感受培田儒家思想“文墨之乡”兴教立教、崇文尚武、耕读传家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