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政协集中商量 让乡村旅游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近年来,随着乡村游热度不断提升,近郊游、休闲游已经成为济南旅游的新热点。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自8月起,济南市政协“商量”调研组围绕“挖掘乡村特色资源 力促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主题,先后赴章丘区、莱芜区、长清区、历城区等12个特色村庄开展现场商量,并于近日召开集中商量。

充分挖掘利用好
济南山村历史人文资源
“2019年门票收入60多万元,2020年收入240多万元,2021年收入500多万元,2022年则是爆炸式增长,门票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长清区灵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永奇介绍,近年来,灵岩村深挖山川自然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成功打造了灵岩大佛山景区,并获得国家3A级景区认证。村集体注册成立了“灵岩村大佛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已接待游客逾50万人次。
莱芜区政协委员,雪野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冯延静也通过一组数据印证了当下乡村旅游的火爆程度:今年春节假期,雪野旅游区130间民宿全部被预定,可谓供不应求,酒店接待人数约在10万人次,餐饮服务也逾1.7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春节假期雪野旅游区接待游客逾20万人次。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发现,放眼济南,还有不少昔日沉寂的小山村,以“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依托,充分利用村庄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摇身变为如今的“网红打卡地”。
历城区彩石街道玉河泉村围绕响呼噜泉开展景区化村庄建设;彩石街道的东泉村因饮马泉而名,村子依泉而居,山环水绕,周边分布有石碑、石桥、石井,通过特色旅游开发,游客在这里尽享古村历史文化景观。在章丘梆子的发源地石匣村,章丘梆子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乡音”,已传承300多年,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届石匣过半年乡村振兴戏剧节”的举行,让这个坐落在山谷中的古村落,迎来了一年中的游客高峰……
一个个鲜活例子和一串串真实数字体现了当前济南乡村旅游的蓬勃活力。同时,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市政协委员、山东文殊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娟提出,虽然近年来农民得到乡村振兴红利,切实增加了收入,但像农家饭菜缺少当地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文化内涵,致使回头客少等问题也逐渐显露。
此外,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建设处处长刘刚提到,今年,全市有12个村成功申报成功国家级的第六批传统村落,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但是,在古村落保护中仍存在个别村保护意识淡薄,传统建筑年久失修等问题。
通过前期调研、梳理,“商量”调研组认为,济南拥有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泉水文化资源、古村落、齐长城等诸多独具特色的资源。要充分挖掘、保护并利用好济南市的乡村旅游特色资源。

包装避免“千村一面”
为好山好水找好“婆家”
在市政协委员、山东国信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国看来,泉水是济南的灵魂,也是济南发展旅游最具吸引力的资源。“我们有名胜之泉,有市井之泉,有仕官之泉,有乡野之泉。”他认为,开发泉水旅游线路,并非让游客只看泉水,要系统策划,与周边的旅游资源进行搭配,这样才能让乡村旅游线路产品更具吸引力。
市政协委员、钢城区蟠龙梆子剧团团长韩克认为,乡村旅游发展中必须挖掘、保护和利用乡村文化,这也是乡村最有特色的东西。有关部门应加大鼓励引导和支持力度,让乡村文艺团体转型、改革,与社会潮流接轨,让作品形成产品,增加收入。
在乡村旅游爱好者关金看来,乡村旅游要追求原生态,但最怕的也是原生态。她建议,不仅要做好公厕、路标、停车场等方面的硬件建设,同时也要做好民宿等游客食宿方面的配套建设。
孟娟认为,做好乡村旅游,一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并培养打造一批熟悉当地情况的土生土长乡村宣讲员;另一方面不能“千村一面”,要保留当地原汁原味的特点,形成本村或本地区的乡村旅游品牌。

济南市政协委员、民盟山东省委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李静提建议,“在挖掘传统古村落的过程中,要减少人工味,保留乡野味,同时进一步完善吃住行游玩购产业链。”狄杰友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有很多,最关键的是为我市的好山好水好田园找一个好“婆家”。这个“好婆家”其实就是乡村旅游的知名企业、大品牌、大专家,把农产品策划好、包装好、推销好。
对于乡村旅游如何提质升级,山东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王广振总结为做好“六化”:旅游规划一体化、全域大地景观化、景区景点品牌化、产品培育特色化、旅游服务规范化、配套设施标准化。
张晓国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做了一个阶段划分。他认为,1.0时代以农家乐、采摘游等为主要内容,2.0时代有很多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开发,3.0时代就是现在正在进行的民宿集群、农耕体验阶段。“目前,乡村旅游正向4.0时代诗意栖居和精神滋养方面过渡。”张晓国表示,这个过程最核心的是由功能性、物质性向精神层面转变,最大特征是既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要记得住乡愁。
(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