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乡村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类型多样,乡村旅游资源众多、市场需求旺盛。乡村旅游作为“三农”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乡村转型、推进新型城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民日报》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背景下,2021年乡村休闲旅游业加速恢复,预计全年营收超过7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0亿元,恢复至2019年八成以上,成为旅游业恢复性增长最突出的领域。
与其他类型旅游相比,乡村旅游的显著特征在于,包容性更强,边界性更小,具体体现在地域范围、产业类型、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嵌入程度等方面,属于横跨一、二、三产业的天然融合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淳朴村落、田园风光、农家美食与经典非遗等,让乡村旅游拥有真实乡土生活沉浸感,包含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愁。
如何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成为了摆在许多村寨面前的“必答题”。乡村旅游发展既不乏现代生活的便捷宜居,又根植传统乡土的自然景致与人文特色,外来游客流连叫好、当地百姓笑脸绽放,便是走对了方向。丘北县仙人洞村、宾川县红军村、澜沧县老达保村以及玉龙县玉湖村等,已经从最初的简易舞台和广场、村寨观光、田园观光、果蔬采摘等迭代到了更具体验性、参与性、文化性和娱乐性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十四五”期间,云南省将重点从构建品牌体系、夯实发展基础、强化安全管理、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健全营销体系、规范民宿发展、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发力,继续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直播预告
为聚焦云南旅游融合发展质效的提升,3月11日(本周五)晚上八点,欢迎来云上文旅学院“大咖开小会”直播间,青岛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旅游管理专业教指委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及乡村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马波老师从乡村旅游发展新形势判断、对乡村及乡村旅游的重新认识、旅游乡村的提出与分类、旅游乡村分类扶持与多维评价的实践意向等四个方面,为大家分享《旅游乡村的分类扶持与多维评价》。
导师简介
马波,1993年6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并获历史地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赴青岛大学从事旅游研究与教学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产业经济与政策、旅游文化学、区域旅游发展和高等旅游教育。1997年晋升教授,2002年遴选为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5部(含合作),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获得科研奖励成果16项。
近年来聚焦于旅游制度和乡村旅游研究。曾任青岛大学旅游系主任、旅游学院院长、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1998-2018),现兼任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旅游管理专业教指委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及乡村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旅游研究国际联合会(IACTS)创会会士,中国区域旅游开发专委会主任委员,《旅游学刊》《旅游科学》《旅游论坛》编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