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野、在林下、在山川,融入自然,体验农事、领略民俗、享受民宿、品尝美食……眼下,越来越多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美丽乡村受到游客青睐。
从“小生意”到“大产业”,在乌鲁木齐县,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不断增多、产业体系加快完善,在给游客带来个性化、多样化的体验的同时,也正实现着口碑与口袋的双赢。
有玩头 产品类型多元化
逛景区、看花海、采摘草莓、吃农家饭菜、看《昆仑之约》、体验农事、住旅游民宿……这是市民段雪莹为放暑假的儿子和自己制定的南山多日游计划。
“现在能玩的项目越来越多,玩法也越来越多,每次去一趟最少得两天。”段雪莹说。
事实上,有这样感受的并不仅仅是段雪莹。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乌鲁木齐县在持续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同时,推动旅游同“吃、住、行、商、购、娱、养、学”等重点要素有机结合,不断扩充旅游元素,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可以赏花观景、采摘果蔬,还能体验田园摄影、草坪野餐,在游乐广场嬉戏玩耍,到休闲庭院吃一顿农家饭,去咖啡店品尝一杯咖啡……得益于诸多旅游元素的汇集,永丰镇上寺村的“花儿·上寺”,旺季日均客流达上万人次。
在板房沟镇八家户村阳光田园合作社,除了一百余亩的花海,烧烤、毡房等餐饮休憩区,多人秋千、网红摇摆桥等娱乐设施等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以前游客就只能看看花,现在我们增加了项目,打造了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滑雪,游客接待量比以前增加了三四倍。”阳光田园合作社负责人杨晓东说。
不仅是合作社,在八家户村,村民也都开始抱团发展,以此来创造、经营更多功能性产品。
八家户村党支部副书记索依拉说,依托村里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目前村民发展农家乐、大棚草莓种植、民宿、马匹租赁、农产品销售等,已经逐步形成“居、餐、乐、休闲”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格局。
“一年去多次南山,体验民宿、滑雪、采摘、就餐,感觉去南山的理由越来越多了。” 市民范毅说,近几年休闲度假的方式越来越丰富,南山可以去、可以看、可以玩的地方也越来越多,比如今年开春到现在,他已经体验了民宿、徒步、采摘,现在计划再抽周末时间去花海拍照。
亲子游、自驾游、休闲游、徒步登山、拓展团建……多样化的旅游主题让乡村游的玩法越来越多,乌鲁木齐县乡村旅游也正从过去的一个点、一个村,扩展为一个片区、一条特色旅游带。
有念头 产业体系精细化
乡村旅游不仅要拢人气,更要练内力。“以前客人吃饱就行,现在更加追求特色、追求品质。”水西沟镇闸滩村“锦绣家宴”老板马玉荣说,保留招牌菜的同时,农家乐也不断改进并推出新的特色菜品。
马玉荣说,现在节假日,店里接待顾客基本都是几十桌,平时周末一天的收入都超过一万元。《昆仑之约》开演后,每天下午和晚上也陆续有顾客进店吃饭。
乡村旅游在游客多样的需求中成长,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也催生了特色民宿、文化体验、度假山庄、特色小镇等产品和项目的开发。
6月28日,在位于闸滩村的七遇民宿,老板包俊雅和员工正忙着进行店内大清洁。这是一处集现代化设计与南山民居特色于一体的民宿,有开放式厨房、庭院烧烤区、闲适的茶吧和书吧、能照进阳光的房间……
“我们尝试逐步打造一体式入住体验服务,吸引更多游客,让他们在这里可吃、能住、有玩。今年进入6月,8间客房每天都是满的,营业额超过3万。”包俊雅说。
民宿的发展让游客有更多选择,也把原来的一日游变成两日游、多日游。立足于此,乌鲁木齐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入挖掘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等,延伸旅游民宿内涵,逐步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带动力民宿集群。
来自乌鲁木齐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的数据显示,目前,乌鲁木齐县已有187家各具特色的旅游民宿。
山还是那些山,人还是那些人,理念和认识一变,乡村“活”了。昔日单纯依靠好山好水好资源吸引游客的乡村游,如今正在迅速提高品质,提升品位,创建品牌。
走进永丰镇永盛村,跟随一块块深棕色指示牌,沿着蜿蜒至村庄深处的柏油路走到尽头,就来到了涝坝文化广场。广场上,最吸引人眼球的,要数人工湖边的老物件:石磨、石锁、上马石、土犁……
“没有文化内涵,留不住客人。2019年开始,我们打造涝坝文化广场,用农耕文化吸引游客。”永盛村村委会主任范金龙说。
由自然风光、休闲度假等传统开发转向挖掘文化体验、生态涵养、健康养生等复合型价值,乡村旅游市场欣欣向荣,得益于转型升级的机遇,也蕴含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内在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