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仙桥街道改造一新的工业遗址灯光球场上正在举行文艺晚会(成都市成华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家住四川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的市民刘女士,闲暇时喜欢约上好友在家附近的“邻里月台”看书喝咖啡,休闲谈事情。“邻里月台”因一座类似于地铁月台的建筑而得名,这座面积650平方米的钢结构建筑里,设有邻咖啡、微剧场、成华区图书馆邻里月台分馆、公共图书馆、居民茶室、儿童之家、社会组织孵化智库等。自投入使用以来,“邻里月台”每年为社区提供不低于50场的公益活动,成为二仙桥街道社区文化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二仙桥街道位于成华区下涧槽社区,是成都车辆厂的旧地,下涧槽社区曾经是个典型的上世纪80年代初大型国有企业生活区,处处都是“老破旧”。如今,这里是兼具历史和现代气息的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的时尚区,也成为辖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作为成华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示范点位,二仙桥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更是创新推行“一元租金”,成功导入四川省歌舞剧院等30余家优质社会组织和企业,打造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百姓大舞台”和传统文化展示平台,以“资源换服务”“公益+低偿”等模式为辖区群众提供全链条、多样性文化服务。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将乡村文化建设融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成都,文旅公共服务深度融合下的“明星村”正在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以陶器陶艺、茶、雷竹、美食为主题的各种品鉴会和活动越来越多地在成都市蒲江县明月村落地,随着艺术家、返乡创业者等“新村民”的介入,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得以开展起来,丰富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
记者从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了解到,通过加强对全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创新发展指导,成都已经打造出“崇州竹艺村”“蒲江明月村”“郫都战旗村”等“明星村”文旅融合发展样本。这些村挖掘本地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强化公共服务,聚合新生动能,“用艺术点亮乡村”“用设计改变家园”“用创意振兴产业”,已成为时尚前沿、高品质、高颜值的乡村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地。这些村的公共文化场所已成为乡村旅游的核心景点,这些村的民族民间文化也已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动力引擎。
被誉为2.0版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15分钟公共服务圈”正在成都构建和优化。记者了解到,日前,成都出台了首个公共文化服务地方标准,发布并实施了《成都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规范》,明确了基层阵地服务条件、服务内容、服务频次、服务管理、服务监督与评价等9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为乡镇(街道)、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指南和遵循。通过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三年改革攻坚计划,成都持续开展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评估定级等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变。通过持续开展基层文化设施“亲民化”改造,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并纳入成都市委、市政府民生工程常年目标,成都打造了一批“有颜值、有文化、有温度”的公共文化空间。此外,成都市还建立了“文旅e管家—成都市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全市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情况的数字化动态监管,促进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规范化建设、科学化管理和高效率运转。
据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共服务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成都将按照“品质化、景点化、网红化”的设想,推进市、县两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现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继续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转型升级,结合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按照“15分钟公共服务圈”建设理念,引导新建的公共文化设施根据服务人口、覆盖区域科学合理布局,创新推动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