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信息发布 > 工作动态
总书记点题高质量发展 青海代表用红色文旅作答
2021/3/11 13:45:24 来源:中国文化报 [] [打印]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详细阐释高质量发展。

在聆听总书记阐述这一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主题的同时,青海省的全国人大代表也在思考:在青海这样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的省份,该如何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红军精神照耀乡村高质量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不断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做到在复杂形势面前不迷航、在艰巨斗争面前不退缩。这正是以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为代表的红光上村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根本遵循。

红光上村,原名上赞卜乎村。80多年前,由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400多名被俘战士组成的“工兵营”被押解至此,他们沿黄河南岸伐木、垦荒、修路、建房等。镂刻着红军标志的清真寺、小学和庄廓院静静伫立,1700多亩的土地上,60个庄廓院、民房、学校、清真寺、水车、水磨,还有土榨油房错落有致,记录了他们7年的劳动印迹。1985年,上赞卜乎村改为“红光上村”,意为“红军精神,光照千秋”。可以说,没有西路军就没有今天的红光上村。

尽管红色资源如此丰厚,但红光上村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贫穷状态。“距离县城25公里,生活不便利,到处破破烂烂,很多人吃不饱饭。”这是2008年马乙四夫上任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时对红光上村的第一印象。

如何让红军精神传承成为开启村民美好生活的一把钥匙?带着这样的思考,马乙四夫开始多方筹集资金,并辗转多处收集西路军的有关资料和遗物。2009年,在红光清真寺内修建了一座民间西路军纪念馆。

在红光上村主干道旁有一所小学——西路军红军小学。这所学校由西路军战士修建,校门设计风格与邻近撒拉族建筑相契合,教学楼正上方的一颗红色五角星格外醒目。2011年,西路军红军小学被授旗授牌加入全国红军小学行列。“我们倡议在学校建一个校史馆,让孩子从小知道我们红光上村的历史,接受红色教育,以感恩之心回报祖国。”马乙四夫说。

多年来,马乙四夫见证和参与了本地撒拉族群众奋斗努力的关键过程。依托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红光上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五点一体”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发展集革命传统教育、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红色旅游。“现在我们村每天接待游客近8000人。有了红色旅游的招牌,村民开始有了新收入。”马乙四夫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的年轻人往外跑,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就业,开始打造农家院。全村人年均收入从最初的3000余元增加到现在的1.06万元,红光上村也从残旧的小村庄蜕变成有着干净整洁硬化路、节能环保的现代化农村。

不过,马乙四夫也坦陈,目前红光上村的基础设施与游客增长量不匹配,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村集体产业。为此,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大青海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持力度的建议。“对村民来说,改善基础建设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一步。”马乙四夫说。

目前,红光上村正在重修红军砖窑厂,扩大旅游观光点,并加建会议室、超市等基础建设,为游客提供更多便利。村里开始建造扶贫车间,将进一步扩大当地劳动就业,提高村集体产业规模。同时,扩大村内农家院的数量,让游客能在村民家中吃红军餐、唱红军歌、听红军故事,更深切地感受红色精神。

马乙四夫介绍,下一步,红光上村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把红军精神和村民致富有机结合,发展红色教育基地、培育乡风文明,以红色旅游助推经济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出自己的路。

不竭的精神动能助推高质量发展

“扎西德勒!”3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热情回应了全国人大代表扎西多杰的问候,让他深感温暖。

扎西多杰来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10年前,玉树发生特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面对灾难,党中央的关怀时时抚慰受灾群众的伤痛。经历磨难的玉树人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脱贫奔小康。目前,全州6个市县全部脱贫摘帽,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970元增长到现在的7000元以上。

新玉树巍然屹立,折射出一个深入人心的事实:从抗震抗洪到战疫战贫,经过大灾大难的考验、大战大考的磨砺,玉树人民的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奋斗的脚步从不停息,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不断走向胜利的力量之源。党史学习教育在青海的实践也因此变得十分生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班玛红军沟纪念馆、西宁市烈士陵园等丰富的红色资源,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鼓舞人民勇敢前行创造高品质生活。

在扎西多杰看来,对总书记嘱托的最好回应就是切合实际的行动。作为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团长,他认真对待每一项创作活动,做好每一项管理工作。

“玉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历史悠久,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只有得到有效传承,才能持续发挥精神力量。”扎西多杰说。玉树卓、玉树伊、玉树勒、玉树说唱、玉树服饰、玉树赛马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扎西多杰都视若家珍,并把相关整理工作列进自己的日程簿,利用一切空余时间收集玉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在调研中,扎西多杰发现,因缺乏科学的保护和传承模式,玉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遭遇传承难、发展难的窘境。

“一位民间艺人的离世,往往意味着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这样下去,20年后我们将流失一代人的非遗文化传承!”扎西多杰感到痛心。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建议组建或改建“非遗传承剧团”,希望通过对非遗文化的传承、研究,发现和挖掘更多的非遗文化,更完整地保留玉树的民族文化。

“建议有条件的率先组建‘非遗传承剧团’,也可在现有基础上改建为‘非遗传承剧团’,探索适应时代需要和群众诉求的发展路径,形成模式后再复制和推广,以此储备人才和资源,真正凝聚文化力量。”扎西多杰认为,不竭的精神动能来自赓续传承和不断创造。尤其在党中央高度关注和支持下,在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挖掘、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现实意义。“为培植社会文化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以文化繁荣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打造出这样的样本,青海有一份重要的责任。”扎西多杰说。


(责任编辑:林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