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通渭梯田。
定西市把促进农村“三变”改革发展作为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手段,推进“旅游+三变”工作有机融合。全市现有20个乡镇的56个村实施了乡村旅游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认真调查研究,挖掘旅游资源存量。依托全市旅游资源特点和区位发展优势,科学分析研判,认真制定了定西市乡村旅游“三变”改革方案,结合各县区不同优势和特色,从景区及景区周边、通往景区的交通廊道以及农业观光、特色种养、中医药康养、已成气候的城区周边农家乐筛选确定推进乡村旅游“三变”改革开发重点,找准突破口,选点布局,配合相关部门推动做好村集体及农户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参与旅游产业开发,享受股权分红,形成了“三变”改革工作新亮点。陇西县和平乡永胜村结合农村“三变”改革有利时机,把村内裸露黄土、高起断崖、峥嵘山峰等特殊的地形地貌,作为乡村旅游资源,与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兰州财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等合作,打造集餐饮、住宿、采风、写生、旅游为一体的教学实践基地,来吸引外地高校院校师生、写生爱好者前来采风写生、体验旅游。通渭县华岭镇世尧村借助农村“三变”改革的有力时机,大力挖掘境内的华家岭林带、梯田、风电及红色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当地风电基地建设、避暑自然条件丰厚、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优势,打造“金岭生态山庄”,建设集旅游观光、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安定区内官营镇农村“三变”改革,充分挖掘节假日消费潜力,结合当地特色资源,把农家乐、采摘、农事体验等配套起来,打造李家峡乡村旅游点,聚集人气、带动消费。
二是搭乘“三变”快车,培育乡村旅游主体。抢抓农村“三变”改革机遇,有效整合村集体或农户土地、荒山荒坡、鱼塘、林地、房屋等各类优势资产资源,积极引导各县区策划包装一批业态新、带动强、后劲足的旅游项目吸引龙头企业前来通过组建旅游投资开发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投入、项目扶持、农户参与固定分红”的运作模式,吸纳农户就业并入股分红,参与企业投资建设,获得利益分配长效机制。渭源县注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扶持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发展。岷县依托当地岷州古城文化、洮河文明传承,建立岷县岷州博物馆,开发推广洮河文明及其衍生的文化旅游产品。通过扶持岷县清河源古城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吸纳周边手工艺匠人会员,收购其手工艺制品,在岷州博物馆文博产品展示中心进行展示、宣传和销售,进而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2016年,公司向周边农户就洮砚雕刻、铜铸造产品、灰陶烧制品三大主打产品及其他手工制品、农副产品下订单500万元,2017年下单1000余万元,有效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
三是创新发展模式,提升乡村旅游成效。通过 “三变+旅游景区”“三变+特色小镇”“三变+特色产业”“三变+田园综合体”“三变+旅游专业村”等开发模式,动员农户将盘活的资产以使用权入股,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观光园等乡村旅游业态,打造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吸纳广大贫困群众就业创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漳县新联村、酒店村、晨光村等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依托遮阳山景区,按照“三变+旅游景区”的模式,在景区周边先后建成标准化农家乐60户,发展旅游服务马队41户,特色小吃26户,组建农家乐协会1个,带动附近1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48人直接参与旅游经营。临洮县车刘家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三变+特色产业”模式,依托村内百年牡丹观赏园,开发曹家坪牡丹园旅游项目,通过举办紫斑牡丹旅游文化节吸引游客,带动周边农户进行牡丹和芍药等花卉销售。渭源县锹峪镇峡口村建设乡野香民俗度假山庄,按照“三变+田园综合体”的模式,与周边100多家农户合作,大力推广当地的山野菜、土鸡等土特产食品,带动当地土特产销售,开拓了农民增收新途径。渭源县元古堆村按照“三变+企业主办+农户入股”的方式打造扶贫创业旅游小镇,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企业发展,实现企业融资与农民致富的双赢。现已带动全乡152户贫困户累计分红58.4万元,实现户均年增收4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