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信息发布 > 工作动态
吉林:乡村旅游助力扶贫工作获实效
2018/7/23 8:20:16 来源:通化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 [打印]

旅游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人口脱贫的造血式、内生性、持续性增收的重要渠道,是物质和精神的“双扶贫”。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活动,我们启动实施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扎实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促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尽快实现脱贫做出贡献。

2016年的全省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以发展乡村旅游为载体,全力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同时印发了《2016年全省旅游业攻坚行动计划》,将旅游扶贫攻坚行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动精准扶贫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全省旅游精准脱贫实施指导意见》,编制重点村旅游扶贫脱贫规划,采取“基地+企业+农户”的模式,开发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和商品。通化市旅游系统认真贯彻全省统一部署,以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活动为契机,大力宣传、扶持和引导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旅游精准扶贫开创了新路。今年上半年,依据《中共通化市委 通化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通化市旅发委起草了《通化市乡村旅游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通化市乡村民宿管理办法》。结合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大落实活动,组织召开发展乡村旅游研讨会,研究发展乡村旅游措施办法,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将全域旅游创建与扶贫相结合。科学编制通化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整合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健全完善“景区带村、能人带户”的旅游扶贫模式。规划安排就业、定点采购、输送客源、培训指导以及建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区、乡村旅游后备箱基地等方式,增加贫困村集体收入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

二是将研发旅游新产品与扶贫相结合。抓住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把旅游大项目建设与旅游扶贫工作相结合,让辖区贫困群众充分享受到旅游项目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让旅游扶贫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如罗通山将国家一期投入的150万元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户的入股资金,大力发展棚膜果蔬采摘,园区11个承包大棚有5户是贫困户承包的,有26名贫困户作为果蔬种植基地的种植工人及采摘工人,年人均增收6000余元。

三是将发展农村休闲观光游与扶贫相结合。为了打造多样化的产品,满足游客休闲需求,各地积极将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鼓励采摘观光园、新型设施农业、休闲农场等业态发展,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东昌区、二道江区、通化县等地重点围绕餐饮、娱乐、采摘、郊游、消夏等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城郊辐射型乡村旅游,特别是金厂镇龙头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结合已有的种植、餐饮和基础设施,统一包装打造为具有接待能力的旅游体验园区新龙源绿色生态园,带动了周围一部分农家住宿和餐饮的兴起,每逢旺季,客房都会爆满,游玩、写生、摄影的人络绎不绝,这使得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得到快速增加。去年以来,全村经济总收入达2.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52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667元。

四是将引导旅游示范户与扶贫相结合。通过积极引导乡村旅游示范户,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示范户的引领带动作用,最终达到旅游扶贫、惠及群众的目的。集安市在2014年10月1日前,引导、扶持老姜等6户农兴办了民宿,十一期间短短5天,6家农户挣了15900元,平均每户收入2600多元。看到开民宿能赚钱,周围的乡亲也纷纷跟着做起来。2015年钱湾乡村民宿增加到20家,2016年增加到38家,其中农家乐9家,户均收入1.7万元左右。今年增加到42家,其中农家乐7家。通过这样的示范引导,把政府想做的事情变成了农户的自觉行动,实现旅游产业扶贫的目标。

下一步,通化市旅发委将扎实推进乡村旅游规划引领、精品打造、融合发展、功能提升、市场拓展五项工作。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村镇,培育一批精品乡村旅经营单位,打造一批五星级乡村民宿,培养一批乡村旅游实用管用人才,开发一批文化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旅游商品,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增加全市“五转”中乡村旅游“创生个”的比例,使乡村旅游成为通化市全域旅游重要支撑。

(责任编辑:耿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