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信息发布 > 工作动态
湖北:建设旅游驿站 实现“快旅慢游”
2018/6/7 7:49:47 来源:南漳旅游局 [] [打印]

       南漳地处鄂西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氏璧故里、三国故事的源头,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得天独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巩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县成果,大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公路提档升级为契机,开发建设旅游驿站,着力打造便捷、安全、舒适的旅游交通环境,加快了全域旅游步伐。目前,新建涵盖境内国、省道的12个公路旅游驿站,成为旅客休闲休憩的新去处、南漳旅游品质提升的新亮点。

      一、创新理念,精准定位。

      县委、县政府坚持“旅游活县”不动摇,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全力推进“一县四区十景”建设,即围绕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打造“中国有机谷休闲旅游区、襄南康养休闲度假区、水镜三国文化旅游区、荆山生态旅游区”四大旅游产品。针对旅游服务设施不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该县把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作为突破口,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旅游发展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大力实施公路改扩建工程。建设过程中利用公路“裁弯取直”、路面加宽等改建升级过程中形成的空间充足路段,以及改建过程中剩余建筑材料等,重点开发建设以推介南漳旅游文化资源、展示南漳经济发展成就、寄托南漳文化情怀的旅游驿站,提升了南漳旅游品质和形象。2016年,继麻安高速南漳出口旅游驿站建成后,全省首个农村公路旅游文化驿站——雷家坡公路旅游文化驿站,于2017年5月在县道花(庄)朝(阳)路率先建成并投入使用。

      二、谋篇布局,统筹规划。

      该县坚持规划引领,统筹交通和旅游要素,使公路旅游文化驿站建设与旅游发展相协调,与公路建设相统一,与美丽乡村相融合,把每一条路当作旅游公路来修,把每一个驿站当作旅游景点来建,成为南漳旅游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是超前谋划。2017年,该县启动《南漳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将推进旅游公路、旅游驿站建设与构建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交通体系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规划。今年,结合国、省干线公路改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活动,规划新建10座旅游驿站。目前正在编制的《南漳县“四好农村路”建设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全县将新建农村公路旅游文化驿站20个,确保全县县道以上重点旅游公路旅游驿站达到全覆盖。

      二是全域布局。按照“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服务提升”的思路,该县将交通、旅游、县域文化有机融合,因地制宜开展驿站建设。在线路布局上,结合旅游路线、景点分布、旅客流量等因素,优先以自然风景旅游线路香水河、古山寨旅游线路春秋寨等6大旅游景区和5个乡村休闲示范点为重点进行合理布局,建设服务功能齐全的旅游驿站。同时,该县以“厕所革命”为契机,积极对上立项争资,将“交通厕所”作为公路旅游文化驿站功能一部分,与驿站同时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今明两年,县国、省干线公路上拟新建的具有“1+3”设施齐全、功能完备3座驿站,概算投资达1000万元。

      三是精心设计。为把驿站建设成为具有艺术性、实用性、观赏性的旅游服务设施,该县按照“统一旅游公路驿站标识、统一建筑风格、统一文化内涵”的要求,在驿站设计了停车区、休息区、文化长廊、卫生间、热水点、路网图、导游图及垃圾收集设施。在文化长廊设计上,充分与当地深厚的历史人文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打造出“大美南漳”主题长廊、“三国故事”为主题长廊、“楚文化”主体长廊、“有机产业”主题长廊、“乡村振兴”主题长廊、“精准脱贫”主题长廊。目前,已建成的麻安高速南漳出口旅游驿站、471省道石峡坪公路旅游文化驿站、305省道薛坪旅游文化驿站、县道黄涌路清河旅游文化驿站等12座驿站,在驿站内既能查询南漳境内旅游路线及相关景区介绍,也有自助品尝农村自产新鲜果蔬、购买有机土产山货干品等基本服务。

      三、整体联动,破解难题。

      一是破解资金难题。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旅游驿站建设与干线公路、“四好农村路”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旅游开发等有机结合,整合上级政策项目资金,制订县旅游发展基金奖补措施,调动各级各地建设旅游驿站的积极性。该县东巩镇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拥有国家4A级景区春秋寨、中国古村落麻城河、中国鸳鸯之乡鸳鸯湖等景区景点,为推广本地旅游资源,该镇自筹190万元,新建了3个标准化旅游驿站。今年围绕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县财政拿出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示范路建设,其中农村公路旅游驿站将作为创建亮点工程进行重点打造。

      二是破解建设难题。为解决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该县建立镇区、部门联动共建的综合协调机制。县政府统筹安排,县林业、国土部门负责办理相关手续,各镇(区)及村委会负责协调征迁矛盾,搞好通水、通电等建设服务工作;交通部门负责具体施工;旅游部门安排专人现场指导,确保驿站建设顺利推进。

      三是破解管理难题。为确保公路旅游文化驿站“建得起、用得好、管得久”,该县将驿站管理职责交给县交通部门,依托全县6个干线公路管理站、11个农村公路管理站,建立起“1+1”的管理模式,即1座旅游驿站由1个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和1名养护人员管理,公路管理站负责驿站维护,养护人员负责日常保洁。

      以旅游公路建设为支撑、旅游驿站为补充的旅游公路设施大建设,带动了南漳旅游品牌效应持续放大,目前“中国有机谷”已发展成为南漳城市名片,”心氧氧 去南漳”旅游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三国源头游、荆楚文化游、荆山生态游、乡村游、古山寨游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逐步形成,全县旅游农家乐已发展到600余家,旅游产业已成该县推动发展升级的强力引擎。2017年,全县共接待游客4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亿元。2018年1至5月,全县共接待游客2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1%、11.7%。

(责任编辑:耿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