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信息发布 > 工作动态
辽宁:对标先进 追求突破 ——赴山东省五市考察乡村旅游
2017/8/7 14:39:06 来源:葫芦岛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 [打印]
       葫芦岛市旅发委立足“革命思想”,对标先进求突破,于7月20日~25日,组织县、乡、村三级赴山东开展乡村旅游考察学习。全市六个县(市)区的24名乡镇党委、村支部书记(乡镇长、村委会主任)和部分县区旅游委(局)主要领导参加了考察学习。期间,考察团听取了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临沂市、枣庄市、淄博市等五个城市的乡村旅游民俗旅游方面的经验介绍,重点考察了上九山村、竹泉村、压油沟村、兰陵农业园、乐疃民宿村等乡村旅游重点村。
  通过考察学习,考察团成员一致认为山东省旅游产业起步早、起点高、领导重视、政策措施到位、发展势头强劲、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有力地推动了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山东模式学习有内容、借鉴有方向、复制有模板、考察有收获。
  一、山东省乡村旅游特点
  (一)领导高度重视
  考察学习的五个城市,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和“两型”社会建设先行产业来培植。临沂市成立乡村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在推行市、县、乡三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乡村旅游联系点制度,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乡村旅游管理体制。旅游局下设6个职能科室和5个直属事业单位,是全国唯一设立红色旅游发展办公室、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和旅游统计调查中心的城市,旅游机构设置最为齐全、队伍配备最为完备。
  (二)政策强力扶持
  山东省各市对于旅游业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的力量非常积极。济宁市《关于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提出建成形式多样、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显著、机构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关于开展济宁市两日、三日游活动的意见》将乡村旅游列入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旅游业提升跨越发展的意见》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将省政府每年拨付的“一圈一带”专项资金,拿出30%总计4500万元用于发展乡村旅游。从2016年起,市财政连续5年对30个旅游特色镇和100个旅游特色村每年分别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的奖补政策。山东省每年用于境内外旅游考察学习的经费都在千万元以上,全省各市已有4000多人轮训考察先进地区和国家,“旅游换脑”思想解放工程成效显著。
  (三)规划引领始终
  坚持规划先行,2013年,《济宁市环城游憩带规划》明确了济宁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和路径。2014年,临沂市12个县区完成了新一轮县域乡村旅游规划编制。2015年,编制完成了《临沂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6年,编制完成了31个国家首批旅游扶贫试点村旅游发展规划。2017年,编制完成了30个旅游特色镇、100个旅游特色村旅游规划,为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提供了智力支持。
  (四)公共服务完善
  枣庄市先后开工建设旅游道路31条、469.4公里,投资3775万元新购置60辆旅游大巴投入运营,市内设立10处旅游商品专卖店和专卖柜。临沂市修建了沂南竹泉至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至蒙阴孟良崮2条旅游专道,开通了市区至蒙山、至各红色旅游景区2条旅游客运专线;对全市17条县乡道路实施了环境综合整治,累计投入6100多万元用于安装旅游交通标识牌960块,全市旅游景区配套建设停车场221个,车位30645个、二星级以上厕所105座,临沂中心城区二类以上公厕达到312座。宜居山村、美丽山村、特色乡镇共同发力,为乡村旅游、扶贫旅游、红色旅游,尤其是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锻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模式创新发展
  临沂市大胆改革旅游管理体制,先后对蒙山旅游区、孟良崮旅游区、汤泉旅游度假区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理顺,激发了三个旅游区的发展活力。对旅游企业提供政府购买担保的“富民生产贷”,农村信用联社委托山东乡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公司办理“富民旅游贷”1000万元。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在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首先充分考虑并保障了景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按照新农村标准另建设一处新村,将村民全部妥善安置到整齐划一、配套完善、宽敞明亮的210栋二层楼房里,整个开发过程没有发生一起群众上访案件。农民搬迁后,旅游企业依托旧村进行旅游开发,建成一处影视拍摄基地和美术院校写生基地,实现了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相得益彰、互促共进。2015年,淄博市博山区乐疃民宿村通过“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将村子闲置房征用,改厨改厕建成民宿,能同时接待120人住宿,能容纳200人就餐。2016年农家乐经营收入已突破78万元。山东乡村旅游风生水起,有先进的投融资模式作后盾、作保障,集体经济和社会资本紧密结合,公司效益和农户利益息息相关,景区提质升级和扶贫绩效考核环环相扣。
  二、我市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开发缺乏规划,存在盲目开发
  一些地方不管自身条件,仅凭一腔热情去干,对未来的发展不规划,不考虑长远发展,不能根据自身特色搞特色经营,发展布局不合理,发展目标不明确,只注重一时的既得效益,景点建设首先破坏了自身蕴含的优势,并且人工痕迹太多、过于明显。
  (二)乡村旅游缺乏专业人才,短板效应显现
  现阶段我市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人员大多为当地农民或乡村干部,一个人承担起经营管理、产品生产、宣传策划、营销的全部职责,往往不重视诚信、质量和文明,而且缺乏服务意识,经营粗放,效益不高,收入低下。
  (三)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开发深度不足
  我市乡村旅游业普遍存在产品单一的情况,没有融合文化特点,乡村旅游活动也仅仅局限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看乡村景,提供的消遣方式都只是棋牌娱乐、聊天、散步,只有不到5%的乡村旅游景点可以提供垂钓,对于更高层次的健身、娱乐、阅读、体验等活动更是凤毛麟角。
  (四)乡村旅游未形成产业链,经济效益低下
  现阶段我市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未能将旅游产业链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没有形成,有些地区只是注重开发“吃”这一环节,有些地方只是发展“购”这一环节。旅游链条的不完整,导致游客重游率不高。
  (五)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制约发展
  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是乡村旅游开发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乡村旅游业所必需的交通、通讯、医疗卫生、电力等配套设施存在配备落后、规模太小、档次太低、配套严重不足、设施建设分散等问题。
  (六)乡村旅游营销力度不足,阻碍品牌营销
  由于多数乡村旅游从业者都是农民,品牌意识品牌营销观念十分淡薄,直接导致乡村旅游业普遍存在短期经济行为,如欺诈旅客、土特产以次充好、漫天要价、强制消费等。而且行业内部不正当竞争行为很泛滥,许多乡村旅游业从业主体在开展营销活动时仅仅以低价格作为手段去争夺客源,扩大市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高端化
  1、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加快乡村道路、网络通信、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改厕改厨环保工程”;完善乡村旅游服务功能,设置标准化引导标识,加快旅游购物场所、游客信息服务中心、卫生医疗救援等配套设施建设;开通旅游线路,在景区内增设出租点,开辟旅游停车场,方便自驾游游客;提升乡村旅游的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水平,切实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和环境优化,推进乡村旅游的高端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积极适应旅游业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的发展趋势,以乡村旅游休闲主导产业为发展定位。依托优势旅游资源,招商引资,吸引旅游大企业投资乡村旅游大项目,采取景区带动、公司+农户、整村推进等方式,着力开发农(渔)家乐、休闲庄园、度假区等高端乡村旅游产品,加快我市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走高端发展之路。
  (二)产品特色化
  1、集聚休闲要素,打造乡村旅游休闲特色。本着“一村一品”“一家一艺”的原则,着力打造农事农趣体验型、现代新村观光型、古村落观光度假型、休闲观光、现代农业观光型、民俗文化体验型旅游小镇。
  2、开发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乡村旅游商品。培育观赏价值独特、营养价值丰富的农产品新品种,提升名、优、特、奇农产品的旅游价值;依托当地民俗工艺品制作实用、新颖、多样的特色纪念品和农具模型纪念品;创作发行展示我市风土人情的书籍、摄影作品、音像制品等文化产品。
  3、鼓励建设绿色土特产品研发基地,依靠人才、技术不断提升全市旅游商品档次。
  (三)管理规范化
  1、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突出乡村意境和文化原貌,突出原生态保护。
  2、建立乡村旅游工作协调促进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指导和组织协调乡村旅游发展,确保乡村旅游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3、加强对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学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指导,提高行业自律水平。
  4、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者在经营、生产、服务过程的监督检查,推动乡村旅游业健康发展。
  (四)营销网络化
  1、加强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市场营销。在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广泛进行乡村旅游宣传;鼓励旅行社将更多的乡村旅游景点纳入旅游项目和线路,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举办各种类型的乡村主题旅游活动。
  2、全面加强新媒体营销。创新旅游推介方式,在百度、淘宝网等OTA上线,采取外包的办法,聘请一批对网络、微信、微博感兴趣的旅游达人以服务外包形式组建一支网军,开展网上随时跟踪营销服务。
  (五)经营产业化
  1、推动乡村旅游各散户景点整合为景区,推进城郊游憩带、山区生态游、滨海沿线等一批乡村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加快特色乡村旅游产品集聚,形成集群效应,不断推动我市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
  2、在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鼓励旅游大公司、大集团等社会资本采取多种形式,如承包租赁、合资合作、托管经营等,参与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动乡村旅游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3、鼓励和支持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组织,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支持景区+农户、协会+农户、合作社+农户、农户+农户等经营模式,以合作社、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整合乡村旅 游资源,推进连片开发,规模化经营。
  (六)建设融合化
  1、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主推地方经济腾飞。与住建等部门联合,坚持“城镇风貌有特色、基础设施有保障、传统农业有保留、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格局。在旅游重点乡镇发展一批餐饮、住宿、旅游商品、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项目,不但可以串联各个旅游景区,同时方便沿线群众出行,对沿线各乡镇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2、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在旅游开发拆迁改造过程中,应确立“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综合开发”的思路,将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既有助于培育旅游项目,又能推动新农村建设,会受到农民群众热烈欢迎。
  3、与富民工程建设相结合,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旅游开发既是资金流,也是信息流,不但能够拉动投资建设,而且能够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和意识,拓宽他们的致富路子。
  (七)培训专业化
  1、依托乡村旅游培训基地,提供学习、考察的机会,重点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户、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等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其在餐饮卫生安全、客房服务、工艺品加工制作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
  2、依托高校旅游教育力量,搞好乡村旅游带头人、村镇干部等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重点加强在项目策划和开发、景点(区)经营管理、服务质量和规范、本乡文化传统技艺展示和讲解等方面的实用人才培训。
  孙轶书记在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上明确提到要实现“靠丰富的旅游资源、气候资源,靠美丽的山水、美好的生态,靠开发古树、古民居、农耕文化,靠城乡旅游联动等‘四靠’富民。特别以特色村镇项目为龙头牵动,打造具有葫芦岛地域特色的民俗村和特色小镇”,并对此次考察团提出了“要干一番大事业”的要求,考察团会将考察学习到的成熟经验用运到我市乡村旅游建设中来,推动我市旅游产业再次实现跨越发展。
(责任编辑:姜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