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信息发布 > 工作动态
青海:全域旅游全线深耕推进
2017/2/16 14:03:37 来源:青海日报 [] [打印]

玉树美景.png

玉树美景。摄影:洪玉杰


祁连风光.png

祁连风光。摄影:官群


乡趣卡.png

乡趣卡阳景区。摄影:史小波


河湟碑林.png

河湟碑林。乐都区旅游局提供


民和金三川.png

民和金山川。民和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提供


坎布拉景区.png

坎布拉景区美丽风光。摄影:晁生林


       旅游是什么?最简单的说法或是,旅游是从一个你呆腻的地方,到一个别人呆腻的地方去。

  全域旅游怎么看?就是要以旅游为主导,在交通、景区、水利、农牧、林业等的建设项目中,融入旅游概念,为旅游者提供配套服务、为旅游发展提供空间支持。

  发展全域旅游,对于地域辽阔、旅游资源富集多样的青海来说是发展的方向。但同时对于经济欠发达、旅游起步晚、基础薄的青海来说是一项挑战。

  2015年全省第六次旅游发展大会上,省政府第一次提出了“全域景区化”的旅游发展新理念。

  今年全省旅游工作暨“旅游业三年提升行动”动员会上深刻诠释:发展全域旅游,不能简单的从字面上去理解,不是在各地处处建景区景点、处处建宾馆饭店、处处建旅游设施,而是要从统筹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全产业链理念谋划和发展旅游,把各地区作为一个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核心是由原来的景区景点孤立发展、条块发展,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的方向迈进。

  我们从全省众多地方加快优势资源转化的行动中看到,青海全域旅游发展正在日渐递进。

 融合多元素,都兰加快“高原氧吧”打造

  在过去的一年,都兰县旅游着力加强旅游项目建设,不断改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大旅游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全面规范旅游行业管理,努力打造“锦绣都兰”这张金名片,前11个月都兰县旅游接待人数达到99.3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519.83万元,同比增加133.37%和154.48%。

  2月13日,在全省旅游景区建设推进会上,都兰县旅游局局长班玛才旦和记者交流了2016年都兰县的发展情况以及对2017年都兰旅游发展的方向。

  班玛才旦说,都兰县旅游资源丰富,境内自然风光奇特,奇峰怪石林立,千年天然古柏林条状密布,灌木丛生,植物茂盛,同时也栖息着白唇鹿、马鹿、野牦牛、野驴、盘羊、白天鹅、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

  “下一步,都兰县将利用资源优势,融合生态、科技与农业、文化与旅游、观光与休闲等多元素,打造‘高原氧吧’,为游客缓解缺氧、放松身心。”班玛才旦说,还将利用都兰县境内丰富多形态的地质地貌,加快自驾、房车营地建设,开发户外旅游、探险旅游等休闲度假产品,增加滑沙、滑草、攀岩、高空缆车等特色旅游文化体育设施。

  “都兰县还具有极高的文化旅游经济价值。”班玛才旦说。“诺木洪文化”遗址、塔温他里哈遗址和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热水大墓以及鲁丝沟岩画、万亩枸杞林等众多的人文景观与高原奇观贝壳梁、藏族风情等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为此,都兰县将加快东方金字塔、贝壳梁等为核心的景区建设,以点带面的方式辐射都兰县多个旅游景区,加快推进昆仑国家公园营站,重点以东方金字塔为核心打造海寺花海、那当、克措、热水温泉、鲁丝沟岩画、卓兰景区、曲日岗草原,依托班禅行辕爱国历史沿革和浓厚的宗教文化底蕴,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宗教朝圣景区,以香日德班禅行辕带动野生动物观光园、塔温他里哈遗址等景区建设,充分利用贝壳梁地质旅游的优势大力开发田格里湿地、千年野生枸杞林资源、大漠红工业景区和东部雅丹景区。保护开发吐谷浑文化、德都蒙古文化、和硕特汗国等民族历史文化,打造“三个神秘王国消失的遗址”品牌。(记者:邢曼玉)

  构建大环线,乐都着力贯通跨区域自驾游

  “2017年,努力完成游客人数146.3万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收入达到4.2亿元,同比增长20%。打造湟水河沿岸河湟民俗文化体验游、南部山区民俗文化游、北部山区休闲乡村游、南北山大通道自驾游4条精品线路。”

  在全省旅游景区建设推进会上,海东市乐都区旅游局局长贺学祥道出了今年乐都区的旅游发展目标。贺学祥告诉记者,今年乐都区将重点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构建区域旅游大环线。依托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金名片,打造四条旅游精品线路,构建区域旅游大环线,实现与全省“三大景观廊道”文化旅游互联互通。

  那么,这四条线路都途经哪里呢?

  湟水河沿岸河湟民俗文化体验游。依托109国道、民小公路,串联农业园区、富硒休闲农业产业园、九通休闲农业园、乐都欢乐世界、七里店民俗文化村、河湟碑林、石沟寺、鲁班亭、柳湾彩陶博物馆、西来寺、关帝牌坊等文化娱乐及文物古迹,打造沿湟水河旅游线路。

  南部山区民俗文化游。依托南山大通道,串联美丽乡村、瞿昙寺、药草台、瞿昙国际滑雪场、大石滩水库、央宗林场等景区,打造南部山区民俗文化旅游线路。

  北部山区休闲乡村游。依托北山大通道,串联马场梯田、昆仑道观、冰沟、水峡、羊官寺、寿乐休闲农业示范区、仓家峡等景区,打造北部山区休闲乡村旅游线路。

  南北山大通道自驾游。对南北山大通道进行等级提升改造,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布局建设自驾车营地、观景台、旅游厕所、标识标牌、旅游商品销售区等设施,为自驾车游客提供完善的旅游咨询、购物、医疗、餐饮、停车维护等服务。

  “今年,乐都区将完成瞿昙景区国家4A级景区创建工作,把瞿昙景区打造成为全省重点景区,成为乐都区旅游金名片。”贺学祥说,乐都将利用三年时间打造七里店民俗文化村,使之成为河湟文化展示中心、百里河湟文化长廊重要景点之一。打造央宗景区,使之成为集宗教文化、自然景观、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区。打造仓家峡景区,集自驾车房车营地、自行车漫道、户外运动、拓展训练、休闲体验、徒步登山、科普探险和帐篷宾馆为一体的运动休闲度假区。打造蚂蚁山景区,集主题酒店、特色餐饮、观景平台、观光栈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核心休闲观光旅游区。

 融入新丝路,互助推进高原休闲度假区建设

  近年来,互助土族自治县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一核一线一廊两翼”的旅游发展格局。2016年,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增长13.6%,共接待游客3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04亿元,分别增长12%和20%。

  目前,全县旅游业存在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接待能力有限;景区(点)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和困难。针对存在的短板,今年互助县将按照全域旅游和“生态+现代服务业”的理念,积极融入“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线路,努力把互助打造成为土族传统文化传承、乡村旅游发展基地和国家级高原休闲度假区。并在2017年,力争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以上,接待游客350万人次以上。

  对于土族故土园景区的发展思路,互助县旅游局局长麻守文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土族故土园景区的发展要着力在“土”字上做文章、下功夫、显特色、要效益,努力把土族故土园打造成为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土族文化的平台和窗口。

  互助县副县长王正芳说,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打造精品景区景点。北山景区加大项目开发力度,重点实施观光索道、度假宾馆提档升级等项目,着力打造集生态旅游、观光避暑、休闲度假、科普探险、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胜地。佑宁寺、却藏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将其打造为宗教朝拜、民俗体验的祈福圣地和避暑休闲、运动体验的度假基地。

  其次是补齐旅游发展短板。大力实施“厕所革命”、旅游公路、景区及周边环境治理等工程,夯实旅游发展“硬”环境。加快开发土族盘绣、玉雕等民俗旅游产品和农产品,不断丰富互助旅游商品。加大“中国土族·彩虹故乡·醉美互助”旅游品牌宣传营销力度,主动融入省内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开拓省内外旅游市场。

  第三是促进文化旅游融合。立足民族地域特色优势,深入挖掘土族民俗文化、青稞酒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餐饮文化,打造独具互助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用文化包装旅游,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努力创建文化旅游体育高度融合发展的互助旅游模式。(记者:罗连军)

  创建5A景区,祁连继续走“旅游兴县”发展路

  “青海青,黄河黄,更有那滔滔的金沙江。雪浩浩,山苍苍,祁连山下好牧场,这里有成群的骏马,千万匹牛和羊,马儿肥牛儿壮,羊儿的毛好似雪花亮。”这首脍炙人口的民谣,将雪山银峰映照下的祁连草原的绝美和富饶充分展现在人们眼前。

  “我们拥有山水、冰川、峡谷、森林、草原等旅游资源禀赋,也拥有创建5A景区的决心与担当。”据祁连县旅游局负责人介绍,自2015年全省第六次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以来,该县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坚持“旅游兴县”战略不动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频率营销,结合地域特色,先后打造了休闲度假村——天境祁连水世界、城市客厅——瑞士印象街、文化盛宴——天境祁连大型演艺、呈现多元文化的历史遗址——峨堡古城等一批创新业态、复合性的旅游精品,催生了多产融合的牧游经济、舌尖经济和演艺经济,县域内逐步形成了以旅游业为龙头、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创建工作以来,祁连县对照5A级景区的评定体系8个方面、200多个评分点,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时间节点,建立健全县级领导牵头负责制、定期汇报分析制、督查通报制等机制,全力推进卓尔山景区游步栈道、避护所、观景平台及道路标示标牌,阿咪东索景区特色客栈、民宿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查漏补缺,加快创建步伐。同时,主动与县相关部门衔接,积极营造合力共建的浓厚氛围,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届时通过国家考评验收。

  2017年,该县将重点推进天境祁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冰沟自驾营地、天桥山景区开发等重点工程,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持续做好八宝风景景区后续建设项目,推进“宗姆林卡”运营及草原驿站建设项目;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实施旅游厕所提升工程,逐步步入“星级化”建设标准,合理布局,强化管理,力争达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管理有效”标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记者:孙海玲)

  打造大景区,民和将提升五大品牌旅游板块

  “旅游改变经济结构,增加群众收入,是拉动地域经济发展的抓手。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将旅游业发展作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在全省旅游景区建设推进会上民和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黎峰如是说。

  民和县依托神奇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厚重的河湟文化,大力发展古文化遗址、民俗风情、休闲度假和自然风光四大特色旅游,民和的旅游业正踏歌前行。

  2017年民和县将继续做好顶层设计,加大招商力度。黎峰介绍说,今年民和县将通过政府融资及文化旅游开发公司主导着力对景区进行打造,全力推进特色文化旅游业提档升级,坚持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宣传促销、行业管理”为抓手,全力加快旅游开发进程,向着品牌景区奋进。

  民和素有“青海东部门户”之称,这里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气候宜人、资源丰富,考古发现的“喇家遗址”被列为国家2011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七里寺药水泉、万亩桃园、三川土族纳顿节远近闻名。目前,已勘察发现的自然景观28处,人文景观697处,这里是黄河、湟水河南北穿流的区域,群山错落、河流蜿蜒,山清水秀,是历史文化内涵与优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旅游县城。

  “我们将继续做好民和永录民俗博物馆项目和‘喇家遗址’项目的引导服务工作,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打造‘河湟宝地·休闲民和’旅游品牌,创新旅游宣传方式,大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挖掘民和特有的气候和地理位置优势,加大乡村旅游的引导、扶持。”黎峰说。

  乡村旅游已成为民和旅游经济新的支柱,在乡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县新增乡村旅游接待点11家,新增乡村旅游接待点投资3347万元。

  民和县主动适应“大众旅游时代”,积极创新旅游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品牌景区建设。下一步,民和县将着力提升桃花源景区、开发建设天井峡景区、七里寺景区、康格达景区、三川景区五大板块。

(责任编辑:李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