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信息发布 > 旅游资讯
宁夏:森林归来 马鹿现身 岩羊跳跃——穿越天保工程区之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6/12/26 13:52:46 来源:宁夏新闻网 [] [打印]

       12月23日,贺兰山苏峪口山林间,空气清新,鸟鸣婉转,岩羊跳跃,远山含黛。目睹生态美景,斑驳树影下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苏峪口管理站副站长、全国优秀护林员孙国亮笑容欣慰。鸟儿用歌声、岩羊用活力告知他,森林归来,生机勃勃。将青春抛洒在此,山中“绿”的变迁,在这名贺兰山守护者的心头点滴留痕。

       绵延250公里的贺兰山,位于宁夏和内蒙古交界处,不仅是西部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和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还是阻挡腾格里沙漠东侵和西伯利亚寒流侵袭的天然生态屏障。时间回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于过度放牧,贺兰山鲜见今日的苍翠。“羊蹄在山上踩踏出的小道像蜘蛛网一样包裹着荒山秃岭。风卷着沙石遮天盖日,打到脸上像刀割。”当时,子承父业刚刚参加工作的孙国亮立下誓言,“用青春将生态欠账还完,留给后人一个富绕而翠绿的山。”

       2000年启动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让这份誓言得以兑现。“保护区全境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范围,面积290.3万亩,10多年来累计投入资金7613.2万元,筑起绿色屏障。”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胡天华介绍道。

       在天保资金的支持下,通过实施封山育林、下迁家畜等措施,林草植被恢复迅速,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2.9%提升到目前的14.3%,植被覆盖率达到55%,活立木总蓄积132万立方米。林内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得到了恢复,记录在册的野生维管植物647种,野生脊椎动物218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40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羊的种群数量由天保工程实施前的7000多只达到如今的3.6万多只,是世界上岩羊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发现苔藓植物中国新记录种3个,宁夏新纪录种126个,大型真菌宁夏新纪录种73个,脊椎动物宁夏新纪录1个,昆虫宁夏新纪录280个。

       在封育区,生态环境变化天翻地覆,黄刺梅、金露梅、野丁香、灰榆等乔木、灌木连片生长。“以前很难见到的马鹿、赤狐不断出现,泉眼重新喷涌。”孙国亮说,过去工作的重任是防止农民的羊只进山破坏植被,现在是森林防火。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经费有了保障,保护区聘用了80多名护林员,管护力量增强;林区道路、场部、护林点面貌一新。

       在贺兰山,绿水青山正裂变为“绿中得利”的强劲发展动力。每年到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的达20万人次。农民赶着羊只下山后,生活日新月异。贺兰县洪广镇沿山近20家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该镇金山村农民李炳红放下羊鞭,下山后开办农家乐,年收入30万元。生活富足的他不仅买了两辆小轿车,还在县城购置了新房,便于孩子读书。“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秀水。”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永祥说。



(责任编辑:李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