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业旅游这样破解“冰火两重天”
“找到了,水厂就在前面!”10月的一个周末,一群游客来到位于渝中区的重庆市自来水公司打枪坝水厂“打卡”。这座历经近百年沧桑,至今仍在使用的水厂,是重庆市级工业遗产项目,近年成为网红“打卡点”。
重庆另一处国家级工业遗产,涪陵816核工厂更是工业旅游顶流。据携程网公布,今年国庆假期,816核工厂位列全国工业旅游目的地前五位。
重庆有一批满载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的工业遗产,是发展工业旅游的理想地。然而,重庆仍有一批工业遗产及工业旅游景点叫好不叫座。
在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背景下,如何重塑工业遗产,让它们成为文化艺术、休闲消费的空间载体,既为城市留下一抹“工业乡愁”,又带动工业旅游促进消费市场增收?记者进行了调查。
同为厂房原址复建,客流量相差甚远
热闹繁华的江北观音桥,曾经的纺织品仓库成为大隐于市的北仓文创街区,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10月12日,适逢周末,北仓文创街区游人如织,三五成群的游客或漫步各具特色的设计小店,或驻足流连涂鸦墙前,街区上的各类品牌快闪、主题集市遍布,烟火气十足。
北仓文创街区不仅是重庆城市更新典范,也是工业旅游上档升级的缩影。这个在纺织仓库原址复建的“文创宝地”,通过文化赋能实现焕新升级。其项目一期由企业牵头建设,通过保留建筑历史风貌,吸引80多家商户入驻,年消费额上亿元;二期项目“北仓里”已集聚150家特色店铺,每年有300余场文化消费活动接连举办,吸引客流500多万人次。
相比之下,同样是在搬迁厂房原址进行复建,位于渝北嘉陵江畔的一处市级工业遗产项目,人气则差了许多——记者在今年国庆期间和10月15日工作日,两次前往该地看到,这里的游客都寥寥无几。
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地位置偏僻,且偏重于作为各类艺术展览的承办地,受众群体比较小,对普通游客缺乏吸引力。
工业旅游“温吞”状态亟待破局
同样是通过工业遗址项目发展的工业旅游,为何客流差距明显?
市经济信息委生产性服务处处长余波表示,工业旅游包括“工业厂房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其中,工业旅游的发展方式可概括为工业博物馆、开放式休憩空间、商业综合体、创意产业园、旅游度假区、特色小镇等多类形态。
“而目前市内大部分工业旅游仍停留在‘进厂参观’和‘购物游’,游览方式单一,体验感缺乏,很难引起游客的消费欲望。”余波说,事实上除了少数网红景点,目前市内多数工业旅游处于“温吞水”状态,即“冷的很冷,热的不够热”。
其中,多数企业无法通过开展工业旅游获得经济收益,还得负担接待、交通及讲解等成本,费时费力;部分企业把工业旅游视为“工业+旅游”,以为引导游客参观工业生产流水线就够了,忽略了旅游活动必需的可玩性。
“‘温吞水’的工业旅游局面亟待破局!”余波表示,如不进行改变,不仅会造成重庆工业旅游同质化愈发严重,也会降低消费市场对重庆工业旅游产品的兴趣,损耗市场需求。而低迷的消费需求,又会进一步降低企业开展工业旅游创新的意愿。
重庆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主任陈涛建言,工业遗产开发项目是工业旅游的重要组成。虽然目前我市已评选出4批共25个市级工业遗产项目,但存在着工业遗产与城市协同发展不协调、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管理有欠缺、工业遗产开发再利用方式单一等痛点,不能为拓展工业旅游提供吸引力支撑。
讲好工业旅游背后的故事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提出,发展工业旅游要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在保持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基础上,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适应文旅消费市场需要。
“我市那些‘不温不火’的工业遗产及工业旅游项目,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适应消费市场需要。”重庆市工业文化协会副会长黄聪认为,这些症结包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做好策划、找到主题,导致游客在游览时缺乏沉浸式体验和娱乐互动,以及市场服务及营销不到位等。
他建议,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确定游览主题,可通过数字技术还原工业遗产原貌,运用音像、文字图片等讲好工业遗产背后的故事。同时,故事的呈现方式要让游客有获得感和参与度,为旅游打上“工业文明”烙印,丰富游客体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比较看好重庆工业遗产项目开发和工业旅游发展前景。她表示,对工业遗产的开发利用要建立在保护前提下,要紧随文旅市场消费趋势,在策划创意和配套建设时充分考虑将工业遗产与周边文旅项目串珠成链,形成一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线路,特别是对于那些凝结民族工业印记的工业遗产,还需进一步挖掘它们的文化底蕴。
(葛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