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鲁番突出特色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
近年来,吐鲁番始终以自治区提出的“特色为要,文化为魂,自然为基,人民为本”为总方针,牢牢把握“把新疆旅游业打造成为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服务业”的总目标,主动作为、砥砺前行,开发新产品、推出新线路、培育新业态,推进精品景区建设、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培育富民旅游服务体系,推动吐鲁番打造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升级版,建设“新疆大客厅”的步伐,着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
坚持“特色为要”,打造核心吸引物
结合吐鲁番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推出历史文化游产品、葡萄文化体验游产品、民俗风情游产品等, 通过旅游产品将吐鲁番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淋漓尽致的展现给游客。在旅游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中注重差异化开发,推出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减少或消除同质产品重复开发,避免浪费资源现象发生。
深入挖掘吐鲁番“瓜果之乡”的特色。结合吐鲁番自身特点,持续推出一批特色鲜明、吸引力强、具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新产品和线路,进一步打响吐鲁番旅游品牌。培育出“新疆第一春·吐鲁番杏花季”“新疆第一鲜·吐鲁番桑椹季”“葡萄采摘季”等产品,产品一经推出,得到游客普遍好评。打造“万亩杏园、万亩桑园”,形成采摘基地、观赏基地,催生花季游、采摘游产品。开工建设66个葡萄酒庄,开发“酒庄游”特色旅游新产品。利用吐鲁番独特的气候条件,推出“沙疗养生游”旅游产品,疆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推出木卡姆歌舞水果盛宴等产品,引起游客较大反响。
凸显吐鲁番“歌舞之乡”的魅力。发掘吐鲁番特殊优势,招商引资8000万元建设吐鲁番大剧院,年底将完工,建成后可同时容纳1400名观众观看演出。组建乡(镇、街道、场)农(居)民文艺演出队141支,常态化开展吐鲁番木卡姆、那孜库姆等旅游文化活动,延伸发展农村文化大院乡村游、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助游、城乡特色美食体验游等新业态。培育的“杏花小夜曲”、“葡萄小夜曲”等文化产品,已经产生积极效果。引导市、区县歌舞团,编排《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宝地》等精品舞台剧,帮助企业打造《吐鲁番盛典》,成为“永不落幕的吐鲁番形象”和“流动的新疆礼物”。策划开展“吐鲁番的葡萄会唱歌——新疆原创音乐节”,深入开展原创音乐采风、原创音乐会、原创音乐大赛等主题旅游文化活动。建设吐鲁番“新疆原创音乐基地”和高昌乐舞研究中心,培育、打造了吐鲁番原创音乐团队和品牌,推出了《神仙都在吐鲁番》《杏花之歌》《桑葚之歌》等一批融合民族音乐元素、适合旅游宣传推介的原创歌曲,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示范效力得到彰显。
展现吐鲁番特色美食元素。编辑《吐鲁番美食之旅》,开发“美食游”新线路;完善“火洲食谱”,推出了“葡萄宴”、桑葚宴等新菜系,形成集特色食材、餐具、餐饮产品、餐饮生活方式于一体的餐饮文化新体验;大力发展馕、斗鸡产业,建设了民俗美食风情夜市、打馕一条街、牛肉面一条街,着力推进特色餐饮、农家乐、家庭旅馆标准化、特色化建设,建立健全特色餐饮业体系。
坚持“文化为魂”,构建文旅融合新模式
充分发挥吐鲁番作为文化大区,历史上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交汇点的重要地位,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把旅游富民战略与“文化普及、文化生根、文化品牌”战略有机融合,积极开发具有吐鲁番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努力营造出独具吐鲁番人文魅力的旅游产品,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的大格局。
挖掘好一体多元文化内涵。发展“一体多元、融合开放”的吐鲁番现代文化,推出涵盖交河故城,高昌故城的丝绸之路世界文化产品线路。推出“夜游交河”“夜读苏公塔”夜间旅游产品,填补吐鲁番没有夜间旅游产品的空白。完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配套,打造出吐鲁番特色的旅游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
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综合体。建设了吐鲁番现代文化引领和全域旅游示范园,鼓励和扶持杉杉旅游、湖北卓越等大企业、大集团入驻园区,开发、建设吐鲁番大剧院、丝绸之路宝玉奇石博览中心、文化馆(麦西热甫保护中心)、图书馆、体育馆等旅游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同步加快项目景点化打造,丝绸之路宝玉奇石博览中心项目8月20日如期投入使用,拟申报4A级景区。
建设乡村全域旅游新景点。深入开展“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特色文化乡(镇、场、街道)、村(社区)创建活动,建设文旅融合型新载体,建设了木卡姆村、打馕村、乐器村等156个特色文化村、30个特色餐饮村和955个农村文化大院,催生了赏花游、采摘体验游等旅游文化新业态,新产品,引导各族群众形成了亦农亦旅、亦文亦旅的旅游文化生活方式。新建了“交河情人谷”、交河环道、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巩固了交河、高昌故城申遗成果。依托文化传播,开展旅游营销,在湖南省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湖南卫视拍摄播出了《爸爸去哪儿·第三季—吐鲁番专辑》,增强了吐鲁番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开展 “带本书到吐鲁番”公益旅游活动,截至目前,5万余名游客参与,捐书6万余册,捐赠文体用品价值达20余万元,无偿赠送给葡萄沟中心小学、恰特卡勒乡、艾丁湖乡、吐峪沟乡等多所“双语”学校。
坚持“自然为基”,打造生态旅游区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工作全局,紧紧围绕“保护第一,永续利用”的方针,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大力实施生态旅游建设,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环境保护与旅游协调发展为目标,旅游环保工作扎实开展。
坚持“素面朝天,还其自然”的原则。在景区景点规划和开发建设中多做减法、少做加法,最大可能保持吐鲁番旅游资源的自然美和生态美。始终遵循“规划先行”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做好旅游规划。在景区开发建设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针对目前开展的大交河景区、大火焰山景区的建设,严格执行环境评价体系要求。始终坚持“环评先行”的原则,确保旅游项目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两个可持续协调发展。针对葡萄沟景区建设情况,严格执行未经管理部门同意,不动一砖一瓦的规划要求,确保景区自然和生态。
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在开发过程中打好自然生态牌,让国内外游客在游览吐鲁番特色民俗文化的同时,感受吐鲁番自然风光的奇特与自然。在现有旅游线路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借助自然特点和生态元素的旅游产品,连续两年举办“吐鲁番蔬菜节”连续三年开展“新疆第一鲜·吐鲁番桑葚季”,连续四年举行“新疆第一春·吐鲁番杏花季”,连续五年开发“阳光旅游季”旅游产品。2016年,承办“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新疆春季旅游博览会,开发了从吐鲁番出发的“花季游”新产品、新业态,形成了集“活动搭台、游客体验、餐饮服务、综合消费”于一体的赏花经济。
坚持“人民为本”,促进和改善民生
树立“打造精品景区、致富一方百姓”的观念,充分发挥吐鲁番旅游业作为新疆旅游的“晴雨表”的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上发挥旅游行业的窗口作用。坚持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作为旅游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旅游业作为短平快的就业平台来打造。
吸纳就业建立共享机制。以旅游惠民为主线,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积极吸纳当地农民就业,让当地百姓在项目开发中受益得实惠。同时,加强农民技能培训,鼓励引导农民从事旅馆服务、民俗表演、经营农家乐、手工艺品等,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市旅游行业直接就业人数1.1万余人,旅游系统和相关产业间接总就业人数5万余人,少数民族就业人员达到75%。
探索保景富民良方。积极拓宽旅游扶贫空间,在完善旅游建设的过程中,拉动当地致富,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实施了以葡萄沟等重点景区旅游品质提升创建计划,升级改造工程计划投资4.6亿元,已完成1.95亿元,游客服务中心、青蛙巷、水景改造等项目竣工,旅游观光车已经投入运营。库木塔格沙漠景区2015年至今累计投入达8000万元,用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和停车场工程建设,大东湖越野汽车旅游自驾基地在今年6月正式营业。库木塔格景区、火焰山景区5A级创建工作在完善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徒步道路建设等内容基础上继续推进。艾丁湖景区成功创建为3A级景区。借助美丽乡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投资1000万元,对吐峪沟村民居实施了立面改造、道路硬化、植树造林等。据统计,葡萄沟景区内70余名环卫工人均为附近社区居民,10余名保安人员均为附近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坚持借助旅游“转方式、惠民生、促和谐”。在旅游活动中改善居民生活,让旅游发展的 “红利”惠及千家万户。政府补贴200多万元,开展“家门口的旅游”项目,4万余名本地老百姓走出家门,感受家乡变化,增强爱国热情。把春博会、杏花季、桑葚季、葡萄采摘季等旅游文化活动举办地建成旅游培训就业基地,广泛组织118个吐鲁番本地企业、农民合作社和1.3万各族群众参展、观展,使其融入旅游产品开发的全过程、树立旅游思维、找准市场定位。春博会期间,托克逊县南湖村乌普尔江·乌吉卖烤肉日收入万元;吾甫尔·尼扎姆经营“驴的”日收入上千元;高昌区亚尔镇上湖村艾克拜尔销售拌面、凉面3天净赚3000多元。杏花季期间亚尔镇设施农业基地蔬菜采摘吸引游客2300余名,带动农民收入上万元。亚尔镇打馕一条街的5000多个馕3月26日当天抢购一空。亚尔镇库尔班江与乌鲁木齐客商签订柳条编制合同。杏花季、桑葚季、葡萄采摘季,不仅是游客的节日,更是当地老百姓的节日。
自治区提出的‘特色为要,文化为魂,自然为基,人民为本’的要求,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建设的科学实践,充分体现了‘两个可持续’理念,是对新疆旅游业进行重新认识、重新定位、重新谋划、重新思考的具体范例,更为吐鲁番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发展旅游业的总遵循。
坚持“特色为要”,打造核心吸引物
结合吐鲁番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推出历史文化游产品、葡萄文化体验游产品、民俗风情游产品等, 通过旅游产品将吐鲁番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淋漓尽致的展现给游客。在旅游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中注重差异化开发,推出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减少或消除同质产品重复开发,避免浪费资源现象发生。
深入挖掘吐鲁番“瓜果之乡”的特色。结合吐鲁番自身特点,持续推出一批特色鲜明、吸引力强、具有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新产品和线路,进一步打响吐鲁番旅游品牌。培育出“新疆第一春·吐鲁番杏花季”“新疆第一鲜·吐鲁番桑椹季”“葡萄采摘季”等产品,产品一经推出,得到游客普遍好评。打造“万亩杏园、万亩桑园”,形成采摘基地、观赏基地,催生花季游、采摘游产品。开工建设66个葡萄酒庄,开发“酒庄游”特色旅游新产品。利用吐鲁番独特的气候条件,推出“沙疗养生游”旅游产品,疆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推出木卡姆歌舞水果盛宴等产品,引起游客较大反响。
凸显吐鲁番“歌舞之乡”的魅力。发掘吐鲁番特殊优势,招商引资8000万元建设吐鲁番大剧院,年底将完工,建成后可同时容纳1400名观众观看演出。组建乡(镇、街道、场)农(居)民文艺演出队141支,常态化开展吐鲁番木卡姆、那孜库姆等旅游文化活动,延伸发展农村文化大院乡村游、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助游、城乡特色美食体验游等新业态。培育的“杏花小夜曲”、“葡萄小夜曲”等文化产品,已经产生积极效果。引导市、区县歌舞团,编排《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宝地》等精品舞台剧,帮助企业打造《吐鲁番盛典》,成为“永不落幕的吐鲁番形象”和“流动的新疆礼物”。策划开展“吐鲁番的葡萄会唱歌——新疆原创音乐节”,深入开展原创音乐采风、原创音乐会、原创音乐大赛等主题旅游文化活动。建设吐鲁番“新疆原创音乐基地”和高昌乐舞研究中心,培育、打造了吐鲁番原创音乐团队和品牌,推出了《神仙都在吐鲁番》《杏花之歌》《桑葚之歌》等一批融合民族音乐元素、适合旅游宣传推介的原创歌曲,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示范效力得到彰显。
展现吐鲁番特色美食元素。编辑《吐鲁番美食之旅》,开发“美食游”新线路;完善“火洲食谱”,推出了“葡萄宴”、桑葚宴等新菜系,形成集特色食材、餐具、餐饮产品、餐饮生活方式于一体的餐饮文化新体验;大力发展馕、斗鸡产业,建设了民俗美食风情夜市、打馕一条街、牛肉面一条街,着力推进特色餐饮、农家乐、家庭旅馆标准化、特色化建设,建立健全特色餐饮业体系。
坚持“文化为魂”,构建文旅融合新模式
充分发挥吐鲁番作为文化大区,历史上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交汇点的重要地位,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把旅游富民战略与“文化普及、文化生根、文化品牌”战略有机融合,积极开发具有吐鲁番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努力营造出独具吐鲁番人文魅力的旅游产品,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的大格局。
挖掘好一体多元文化内涵。发展“一体多元、融合开放”的吐鲁番现代文化,推出涵盖交河故城,高昌故城的丝绸之路世界文化产品线路。推出“夜游交河”“夜读苏公塔”夜间旅游产品,填补吐鲁番没有夜间旅游产品的空白。完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配套,打造出吐鲁番特色的旅游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
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综合体。建设了吐鲁番现代文化引领和全域旅游示范园,鼓励和扶持杉杉旅游、湖北卓越等大企业、大集团入驻园区,开发、建设吐鲁番大剧院、丝绸之路宝玉奇石博览中心、文化馆(麦西热甫保护中心)、图书馆、体育馆等旅游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同步加快项目景点化打造,丝绸之路宝玉奇石博览中心项目8月20日如期投入使用,拟申报4A级景区。
建设乡村全域旅游新景点。深入开展“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特色文化乡(镇、场、街道)、村(社区)创建活动,建设文旅融合型新载体,建设了木卡姆村、打馕村、乐器村等156个特色文化村、30个特色餐饮村和955个农村文化大院,催生了赏花游、采摘体验游等旅游文化新业态,新产品,引导各族群众形成了亦农亦旅、亦文亦旅的旅游文化生活方式。新建了“交河情人谷”、交河环道、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巩固了交河、高昌故城申遗成果。依托文化传播,开展旅游营销,在湖南省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湖南卫视拍摄播出了《爸爸去哪儿·第三季—吐鲁番专辑》,增强了吐鲁番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开展 “带本书到吐鲁番”公益旅游活动,截至目前,5万余名游客参与,捐书6万余册,捐赠文体用品价值达20余万元,无偿赠送给葡萄沟中心小学、恰特卡勒乡、艾丁湖乡、吐峪沟乡等多所“双语”学校。
坚持“自然为基”,打造生态旅游区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工作全局,紧紧围绕“保护第一,永续利用”的方针,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大力实施生态旅游建设,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环境保护与旅游协调发展为目标,旅游环保工作扎实开展。
坚持“素面朝天,还其自然”的原则。在景区景点规划和开发建设中多做减法、少做加法,最大可能保持吐鲁番旅游资源的自然美和生态美。始终遵循“规划先行”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做好旅游规划。在景区开发建设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针对目前开展的大交河景区、大火焰山景区的建设,严格执行环境评价体系要求。始终坚持“环评先行”的原则,确保旅游项目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两个可持续协调发展。针对葡萄沟景区建设情况,严格执行未经管理部门同意,不动一砖一瓦的规划要求,确保景区自然和生态。
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在开发过程中打好自然生态牌,让国内外游客在游览吐鲁番特色民俗文化的同时,感受吐鲁番自然风光的奇特与自然。在现有旅游线路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借助自然特点和生态元素的旅游产品,连续两年举办“吐鲁番蔬菜节”连续三年开展“新疆第一鲜·吐鲁番桑葚季”,连续四年举行“新疆第一春·吐鲁番杏花季”,连续五年开发“阳光旅游季”旅游产品。2016年,承办“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新疆春季旅游博览会,开发了从吐鲁番出发的“花季游”新产品、新业态,形成了集“活动搭台、游客体验、餐饮服务、综合消费”于一体的赏花经济。
坚持“人民为本”,促进和改善民生
树立“打造精品景区、致富一方百姓”的观念,充分发挥吐鲁番旅游业作为新疆旅游的“晴雨表”的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上发挥旅游行业的窗口作用。坚持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作为旅游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旅游业作为短平快的就业平台来打造。
吸纳就业建立共享机制。以旅游惠民为主线,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积极吸纳当地农民就业,让当地百姓在项目开发中受益得实惠。同时,加强农民技能培训,鼓励引导农民从事旅馆服务、民俗表演、经营农家乐、手工艺品等,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市旅游行业直接就业人数1.1万余人,旅游系统和相关产业间接总就业人数5万余人,少数民族就业人员达到75%。
探索保景富民良方。积极拓宽旅游扶贫空间,在完善旅游建设的过程中,拉动当地致富,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实施了以葡萄沟等重点景区旅游品质提升创建计划,升级改造工程计划投资4.6亿元,已完成1.95亿元,游客服务中心、青蛙巷、水景改造等项目竣工,旅游观光车已经投入运营。库木塔格沙漠景区2015年至今累计投入达8000万元,用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和停车场工程建设,大东湖越野汽车旅游自驾基地在今年6月正式营业。库木塔格景区、火焰山景区5A级创建工作在完善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徒步道路建设等内容基础上继续推进。艾丁湖景区成功创建为3A级景区。借助美丽乡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投资1000万元,对吐峪沟村民居实施了立面改造、道路硬化、植树造林等。据统计,葡萄沟景区内70余名环卫工人均为附近社区居民,10余名保安人员均为附近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坚持借助旅游“转方式、惠民生、促和谐”。在旅游活动中改善居民生活,让旅游发展的 “红利”惠及千家万户。政府补贴200多万元,开展“家门口的旅游”项目,4万余名本地老百姓走出家门,感受家乡变化,增强爱国热情。把春博会、杏花季、桑葚季、葡萄采摘季等旅游文化活动举办地建成旅游培训就业基地,广泛组织118个吐鲁番本地企业、农民合作社和1.3万各族群众参展、观展,使其融入旅游产品开发的全过程、树立旅游思维、找准市场定位。春博会期间,托克逊县南湖村乌普尔江·乌吉卖烤肉日收入万元;吾甫尔·尼扎姆经营“驴的”日收入上千元;高昌区亚尔镇上湖村艾克拜尔销售拌面、凉面3天净赚3000多元。杏花季期间亚尔镇设施农业基地蔬菜采摘吸引游客2300余名,带动农民收入上万元。亚尔镇打馕一条街的5000多个馕3月26日当天抢购一空。亚尔镇库尔班江与乌鲁木齐客商签订柳条编制合同。杏花季、桑葚季、葡萄采摘季,不仅是游客的节日,更是当地老百姓的节日。
自治区提出的‘特色为要,文化为魂,自然为基,人民为本’的要求,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建设的科学实践,充分体现了‘两个可持续’理念,是对新疆旅游业进行重新认识、重新定位、重新谋划、重新思考的具体范例,更为吐鲁番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发展旅游业的总遵循。
(责任编辑: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