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吐鲁番市高昌区原种场,一条9公里长的坎儿井潺潺流过乡村。因为渠水清凉,所以就算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住在明渠附近的农家也还是习惯在此取水煮茶、洗菜做饭。离此不远的葡萄地,也在欢快地“饮用”着坎儿井的流水。
这是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坎儿井保护工程,以传统技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保留坎儿井形态、延续坎儿井生命,把坎儿井保护工程做成惠民工程、民心工程的生活图景。
评估工作组在鄯善县现场考察克其克坎儿井保护发展情况。(新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近日,“坎儿井保护加固工程1期—7期效果评估工作启动会”在鄯善县举行。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评估工作组在鄯善县木匠坎儿井、克其克坎儿井等地开展实地调研,详细了解坎儿井的历史沿革、保护利用、生产生活等多方面情况,并与当地乡镇和村干部交流意见,探讨坎儿井科学保护和有效利用问题。自2009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的全力支持下,先后分7期拨付专项资金累计9459万元,对吐鲁番市高昌区、托克逊县、鄯善县211条坎儿井进行了维修保护,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坎儿井,充分挖掘、阐释和有效发挥坎儿井的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作用。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李强介绍,坎儿井保护工程主要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办法,开展暗渠掏捞、卵形涵加固,竖井加固、涝坝整修、明渠防渗等保护工作。通过前7期维修加固,使许多由于暗渠坍塌堵塞导致水量减小的坎儿井恢复原有出水量。同时也拓展了坎儿井涝坝的功能,有效缓解了坎儿井坍塌、土体失稳、竖井口酥解及冻融等因素造成的破坏,使坎儿井在引水灌溉、保持微生态平衡、改善环境、优化自然风貌方面取得明显成效,部分坎儿井出水量明显增加。另外,工程的有效实施消除了文物安全隐患,最大程度上保存了坎儿井的形态,延续了坎儿井的功能,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用水条件和生活条件。
新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陆继财说:“我们中心将配备专业团队和业务骨干,与各地文物管理部门齐心协力完成坎儿井保护加固工程效果的评估工作,传承好、保护好祖先留下来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坎儿井是古代新疆劳动人民应对干旱条件、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发明,是沿用至今的活态文化遗产。截至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疆共登录在册坎儿井1540条,其中乌鲁木齐市2条、昌吉回族自治州86条、吐鲁番市1108条、哈密市340条、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2条、喀什地区1条、和田地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