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信息发布 > 旅游资讯
贵州:让生态文明之光照耀美丽贵州
2021/6/21 9:35:02 来源:贵州日报 [] [打印]

让生态文明之光照耀美丽贵州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日前,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楸树开满粉紫色或白色漂亮小花。在楸树花映衬之下,公园风景宛如童话世界般令人陶醉。徐其飞 摄 (贵州图片库发)

  贵州有多美?在惊艳全国网友的贵州旅游形象宣传片中,首先展示的,就是生态贵州之美:星空回望的家园,云雨的变幻中,珍藏着自然的瑰丽,镌刻着文明的足迹……

  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贵州敢闯敢拼,蹚别人没走过的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收获的是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世界自然遗产全国最多、森林覆盖率达到61.51%、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4%、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等等一系列亮眼的成绩。此外,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30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了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

  6月18日是第五个“贵州生态日”,今年的生态日主题是“绿色发展高质量 生态文明出新绩”。设立“贵州生态日”,是贵州利用生态优势、挖掘生态潜力、激发生态活力、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是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的重要形式。

  大视野打造“一带一路”绿色廊道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贵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致力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石漠化可持续治理,同时利用生态优势,抢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深化生态和经济合作,打造绿色丝绸之路,搭建起“一带一路”绿色廊道。

  坚决扛起碳达峰、碳中和的贵州责任,率先作为。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2.9%、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8.1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5%以上,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下降18%的目标。

  着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产业,“风光”无限。2020年,贵州新能源装机突破1500万千瓦,清洁能源发电量789.3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154万吨。

  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全省开展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年可销售碳汇量4126万千克,年可交易碳汇金额1237.8万元,取得扶贫和生态建设双效益,生态系统碳汇增量逐年提升。

  持续强化绿色治理,创造石漠化治理国际样本。贵州石漠化土地面积大、类型多、程度深。近年来,通过积极探索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生态移民等综合治理,贵州石漠化土地面积和石漠化程度实现持续减少、减轻,石漠化治理成效曾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获赞。

  关岭自治县为打破“石头山”无用论,采用“石漠化治理+扶贫产业”一体化思路,将当地传统的花椒种植作为全县主导产业,在石山上打造了5万亩以上的产业林,走出了一条石漠化地区脱贫摘帽的路子。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创新打造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区。贵州成立了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自2009年论坛创办以来,共有16位国家领导人和37位外国政要、前政要及多位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论坛。对深化同国际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论坛形成了由120多所国内外大学、700多家公司企业和200多家新闻媒体组成的交流网络,已成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合作伙伴。

  大生态战略统筹绿色发展格局

  贵州立足本地实际深刻领会“两山论”,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贵州人民打造取之不竭的“绿色宝库”,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银行”。

  积极培育以四型产业为主的绿色经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培育生态利用型、低碳清洁型、循环高效型、环境治理型产业,“十三五”时期绿色经济占比提高9个百分点。

  近年来,贵州利用生态环境、气候凉爽等优势发展大数据产业,建设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三大运营商、腾讯、华为等一批国际级国家级行业级数据中心落户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6年全国第一。

  不断创新以生态保护为导向的绿色制度。“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贵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实施100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在绿色屏障建设、生态评价考核、生态产业发展、司法保障、生态扶贫等领域实现多个全国“率先”,以制度利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绿色文化。推广宣传“贵州生态日”,深入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绿色低碳出行,创建多个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区、市)、园林城市及卫生城市,涌现出一大批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

  大保护理念筑牢两江生态屏障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贵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加大磷石膏综合利用处置力度,磷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初,贵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按照“谁排渣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将磷化工企业消纳磷石膏情况与磷酸等产品生产量挂钩,减少磷石膏堆存,倒逼企业走上绿色转型和综合利用之路,2020年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实现年度产消平衡。

  强力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全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截至2020年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其“回头看”等国家层面反馈的123个问题,已整改完成107个,16个正按序时推进,整改成效总体较好。

  系统治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青山绿水成为靓丽名片。贵州属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脆弱,植被容易破坏、水土容易流失。近年来,贵州全面实施绿水青山工程,开展植树造林、低效林改造、石漠化综合治理、森林城市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等工作,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成效明显。

  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曾是国家一类贫困村,石漠化率将近90%,经过生态重建,如今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森林覆盖率89.68%,2020年人均年收入达到11000元。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今日之贵州,优良生态环境是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山地公园省”成为近悦远来的宜居家园、旅游乐园、乡愁故园。

(责任编辑: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