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信息发布 > 旅游资讯
安徽:6.37亿人次!4665.6亿元!旅游兴旺来之不易
2020/10/16 15:47:1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打印]

  安徽省宁国市港口镇山门洞景区金秋时节美如画,引来大批游客。李晓红摄(人民视觉)


  6.37亿人次!4665.6亿元!中国旅游在国庆假期交上喜人的成绩单。国内游强劲复苏,消费信心倍增,旅游发展潜力集中释放。极具韧性的中国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亮眼的一道风景。

  释放强劲需求

  在如画的川藏318国道自驾,在中共一大会址与家人共同缅怀革命先烈,在安吉帐篷客酒店遇见美丽乡村,在三亚免税店买买买……因疫情暂停的出游脚步重新踏上旅程,中国游客在旅途中感受美好生活。

  “漫长的10个月,久违的中国旅游终于又红火兴旺了!”国庆期间,这是记者从旅游业者口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据统计,携程平台上机票、火车票、汽车票、用车等各类出行方式均全面增长,机票订单量环比9月增长超过100%,火车票订单量环比增长超过300%,汽车票环比增长超过200%。门票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100%。交通、酒店、景区、度假产品等迎来全线飘红,中国游客出游需求依旧强劲。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统计显示:第三季度游客出游意愿达80.22%,同比恢复九成左右。国庆假期人们的“二次出游”意愿强烈,不少人在假期中段返程后二次短途出游和多次本地休闲。可喜的是,许多农村居民也广泛参与旅游消费,选择自驾游的比例超过四成。

  10个月,中国旅游业走过一条难忘之路。疫情来袭迫使行业按下暂停键,收入归零,跌入谷底,但旅游业界坚信中国旅游市场依旧稳固,中国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仍然旺盛。因此,旅游人在“寒冬期”坚定信心、苦练内功,探索创新之路。本报旅游版与中国旅游共同迎接大考,及时研判行业发展形势,连续推出中国旅游锻造韧性、淬火前行,中国旅游迎难而上寻生机、危中求机谋转型等多篇深度报道,提振信心,与中国旅游共克时艰。从开放本地游、跨省游到全面恢复国内游,中国旅游逐步走出阴霾,奔向光明。

  展现经济活力

  在防控安全持续向好,中国人的幸福需求得到集中释放。国庆假期,北京共接待游客998.2万人次,较去年假期增长8.4%,旅游总收入115亿元,较去年假期增长2.9%,双双实现正增长。商务部数据显示,海南离岛免税购物异常活跃,国庆前7天,海口、三亚、琼海等4家免税店零售额同比增长167%,免税购物人次同比增长64%。


  十月,游客在新疆尉犁县体验沙漠驼队游。常学辉摄(人民视觉)


  中国国内游拥有超级大市场,国内游发展的基本面从未变,旅游接待规模保持稳固增长,从2011年的26.41亿人次,增长到2019的60.06亿人次,总体增幅127.41%,收入规模从2011年1.93万亿,增长到2019年的5.73万亿,总体增幅196.89%。

  旅游业是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射出中国经济跳动。6.37亿人次出游的背后凝结着14亿人民共同抗疫的努力成果和中国经济的底气。红红火火的旅游消费,体现了中国经济巨大的发展韧性,也展示着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希望。

  中国旅游的兴旺势头也吸引了世界的关注。“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恢复到接近正常状态。”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刊文点评中国黄金周。美国彭博社评论认为,中国国内旅游的活跃度凸显了中国经济复苏的实力。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指出,国庆期间,数亿名中国游客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复苏。这一假期可被视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消费支出的一个重要晴雨表。

  走高品质之路

  人气旺而不扎堆,景区火而不拥堵。今年火红的国庆旅游市场虽然游客多了,但出游品质较以往却有明显的提升。疫情以来,“预约、限量、错峰、有序”已成为一种常态,“无预约不旅游”“光盘行动”也成为游客休闲消费的新习惯。数字技术在出游预约、行程安排、客源分流、消费引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国庆假期,除部分开放式免票景区外,超过94%的5A级旅游景区实施分时预约制度。游客总体满意度85.71分,景区满意度86分,较端午节进一步提升。

  各地各景区纷纷丰富产品供给、优化公共服务、运用数字技术,带给游客崭新的旅游体验。中国国内游正在加速创新,观光旅游转为休闲度假已成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在一个目的地多住几天,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深入发掘当地美景和文化。城市公园、休闲街区、夜间美食、城郊乡村的旅游消费活跃度非常高。

  各大景区、主题公园和公共场所的文艺表演,特别是艺术引领、科技支撑的旅游演艺项目深受广大游客喜爱。武汉的《夜上黄鹤楼》、西安大唐芙蓉园的《大唐追梦》、温州的《塘河夜画》、郑州的《黄帝千古情》等沉浸式夜间演艺项目广受游客追捧。上海、南京、福州等地推出的“博物馆奇妙游”,丰富了市民的夜间文化生活,延展了游客的体验时空。

  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全年旅游经济呈“U型”恢复和振兴发展态势将是大概率事件,建议扩大冬季旅游产品的优质供给,重视冰雪旅游、避寒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等需求的变化,结合民宿、运动、度假、温泉、研学等开发新的冬季旅游项目。

(责任编辑:许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