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业的带动下,雷山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势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促进脱贫攻坚的特色旅游扶贫道路。
11月23日,雷山苗寨里暖意浓浓,又到一年一度的苗年,苗家妹子早起梳妆,挽着精致的苗鬏鬏,穿着手工制作的盛装服饰,行走间银铃作响形成了一曲独特的庆贺之乐,青年们或是吹着芦笙,或是肩挑鸡、鸭、鱼、鹅,共同迎接中午的巡游盛典。当日,暖阳照射下身着盛装的15万名苗家儿女笑容灿烂迎接巡演活动。
苗年,是雷山县苗族同胞一年中最为盛大的节日,自2000年以来,雷山县充分利用苗年节庆文化资源,开始在全县举办大型苗年文化展演活动。经过17年不断地打造完善,雷山苗年节庆已经成为黔东南州乃至贵州省的一大民族节庆品牌,成为雷山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苗年已成为雷山旅游宣传的一张亮丽名片,拉动全县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带动了数万贫困农户增收致富。
苗年带来发展新契机
雷山县有“苗疆圣地”之称,境内居住有15万人口,生活着苗、侗等10多个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2%。由于长期以来信息闭塞等原因,雷山县尚有数万贫困人口,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000年以来,该县立足自身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优势,围绕“旅游强县”发展战略,立足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走产城景互动、农文旅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自第一次苗年节活动举行至今,历经17年的发展,雷山苗年活动日趋丰富,每年到雷山过苗年的游客数不胜数。
今年的苗年节举办了19项系列活动,包括歌唱、斗牛、骑行、秀场等多个项目,仅巡演当天就吸引了4万名游客。各大媒体聚焦报道,吸引了400多万人关注。
随着苗年旅游活动的日渐盛行,该县引导当地群众发展茶叶、稻田养鱼、蔬菜等产业促农增收致富。家住丹江镇的金光丽是村里最早做稻田养鱼并尝到甜头的人。11月23日,年近40岁的她同往常一般,早早起来梳妆等待迎接节日盛典,并想借此盛典销售自己养殖的稻田鱼。今年她家养殖的5亩稻田鱼预计收获1000多斤,一个早上她就卖了40多斤。她带着笑意说:“苗年是我们苗家最隆重的节日,大家肩上担着自家养的鸡、鸭、鱼上街,挑的个头越大就代表这个人家就越勤劳。我家的稻田鱼是这附近有名的,今早已经卖掉了40多斤,一斤40元,1600多元很快就进了兜里,旅游给我们带来了好生活呀。”金光丽打算明年扩大养殖,带着周边的乡亲共同发展稻田鱼。
同样居住在丹江镇城郊的苗家汉子何勇看准了旅游带来的商机,连续几年在县城文化广场摆小吃摊卖糖葫芦,一串糖葫芦的成本在2元左右,卖出去5元一串,一个上午他已卖出了200多串,他说:“糖葫芦手艺不复杂,成本也不高,来旅游的人多,如果一人来一串那生意就可大了。”
每年苗年期间,当地各项产业都得到了大力带动。雷山县委书记黄清发在2017年苗年活动开幕式上致辞时说:“苗年已经成为雷山最为响亮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以走进中国苗族文化展示中心体验雷山苗年与鼓藏文化为主题,旨在向世界宣传推介雷山浓厚的苗族原生态文化和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推动雷山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如今的苗年,已成为当地苗族展示农耕文化、建筑文化、服饰银饰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歌舞文化、婚俗文化、礼仪习俗等苗族文化系列的活动。
传统文化成为生产力
走在陶尧苗寨内,苗族人家飘出的阵阵食物香味刺激着味蕾,来往的游客禁不住吞了吞口水,好客的苗族同胞将人一把拉住请进家门,享受清香的米酒和可口的饭菜。美丽的苗族少女在快乐中翩翩起舞,身上的银饰叮当作响,吸引着每个游人的目光。从头上银角、银花,到心口的银锁、银链,再到手上的银戒、银镯无不熠熠生辉,耀眼夺目,被邀请进来的外国友人不断地竖起大拇指喊着“very good!”
走进杨胜衷兄弟俩家,木质结构的两层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哥哥杨胜衷一大早就与母亲开始张罗中午的吃食,昨晚就准备好的“冻鱼”放了满满一冰箱,杀鸡宰鹅,不一会儿鸡鸭鱼肉就摆满了餐桌,阵阵香味扑鼻而来。他们的表姐一大早带着孩子过来串门,跑跑跳跳的孩子脸上红扑扑的。弟弟杨胜彪同父亲一同用蒸好的糯米打糍粑,路过的游人们好奇驻足,举起手机就要上前拍,父子二人忙将客人请进家中,邀请他们共度苗年。
游客进了屋,身着民族服装的阿妈和表姐唱起了敬酒歌,一屋子亲戚朋友笑声朗朗,好个快乐的年节。傍晚,苗家最隆重的晚宴到来,这300多人家的苗寨里歌声飞扬,芦笙阵阵,浓浓的节日气息罩住整个苗寨,游客们纷纷争相拍照留念。
苗年当天,在望丰乡三角田村,村委组织举办300名姑妈回娘家过苗年活动,打糍粑、鸣礼炮、摆千人围桌宴,全村老少与姑妈姑爹参加活动。在三角田村铜鼓广场,当天上午家家户户吃苗年早饭,下午2时在芦笙场举行起鼓仪式、跳铜鼓芦笙舞;晚上7点举办篝火铜鼓芦笙舞晚会、跳芦笙等活动,原本僻静偏远的村寨顿时热闹非凡,游人如织。
雷山县扶贫办工作人员李格林介绍,近几年,随着苗年旅游品牌的打造和推广,到雷山旅游的客人日益增多,曾经偏僻落后的村寨因其神秘、别具一格的民俗活动吸引了众多游人前往,传统文化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生产力,雷山已成为贵州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民族和生态文化旅游景区。2017年上半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28亿元。苗族文化搭建起雷山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了雷山旅游的一张新名片和旅游产业发展新引擎。
文化旅游扶贫显效益
西江千户苗寨是雷山苗文化的代表,今年国庆黄金周,仅10月3日当天,西江千户苗寨吸引游客4万人次。曾经人均收入仅有2000多元的西江苗寨去年人均收入达1万多元,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寨的蝶变。
今年,在西江风景区的基础上,雷山在贵州仰欧桑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运营管理下,建成集现代与历史、文化与艺术的苗族文化旅游主题园,把苗族传统建筑、歌舞文化、生活习俗等与时代结合,致力把西江苗界打造成中国苗族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全国乃至世界苗族文化交流的高端新平台。
如今,西江苗界已建成,在传承和发扬苗族历史文化的基本原则下,开发现代化酒店,商品街,博物馆,演艺剧场等业态,成为第一个苗族文化旅游主题园。
在西江苗界,苗族服饰的精美是吸引众多游客的主要元素之一。今年,雷山苗年与国际维密走秀接轨,“蝴蝶妈妈的世界——2017雷山苗族服饰高级定制专场秀”在贵旅雷山大酒店举办,专场秀分为“传统与时尚”“银饰晚装”“经典回顾”“蝴蝶妈妈的世界”四个主题板块,展示了雷山苗族各支系传统苗族的近百套服装,定制了8套高级服饰,实现了传统与时尚的完美结合,上演了一场视觉盛宴。
丹江镇猫猫河村绣娘李敏说:“没想到我亲手绣的刺绣也走上了T台,听说还要去参加纽约时装周,我真是感到骄傲。现在生活好了,我一定要好好地把苗族刺绣传承下去,带领村里面的姐妹们好好的绣,总有一天我们的苗绣会走向全世界!”
近年来,随着苗年品牌的形成,雷山按照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思路,大力培育以茶叶、山野菜为主的特色农业和以银饰、刺绣、芦笙制作加工为主的旅游商品加工业。目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6.15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5万亩,黑毛猪、稻田养鱼、中药材等特色农业持续发展,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60家,农业龙头企业24家,茶叶综合产值达10.04亿元,农业增加值达6.69亿元。全县从事银饰、刺绣、芦笙等民族工艺品加工达200余户,户均收入大多在10万元以上,部分农户最高收入达到千万元,规模不断扩大。
在传统文化的带动下,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开发出了采摘体验、农业观光、休闲养生等一批旅游项目,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2008年以来,雷山游客总量及旅游综合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今年1-10月,全县接待游客931.2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9.16亿元。截至目前,雷山全县有“苗家乐”接待户400户,餐饮店280家,民族工艺品商店170家,百货小商品、特产及副食等其他经营户194户,旅游从业人员达6000余人,旅游业发展直接和间接带动1.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