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槐南镇加强非物质及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安贞堡始建于1855年(清光绪十一年),被誉为“土堡之父”。为促进安贞堡的保护和开发,该镇邀请国内及省内外专家对安贞堡进行规划,先后投入100余万元,加强安贞堡的安防和消防设施建设。此外,该镇投入100余万元用于“安贞旌鼓”、宋代杂剧作场戏、打黑狮、抬花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该镇扶持传承人开办文化企业,以促进文化传承发展,目前,该镇拥有2家剧团,各类文化队伍10余支,参与表演人数2000余人。
二是小陶镇加强汉剧的传承和保护。小陶镇汉剧从清代以来,起起落落,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全镇拥有20余支汉剧团。2008年,小陶镇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汉剧)”。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网络、电视的普及,汉剧团开始衰败。为了保护和传承汉剧文化,镇里整合现存的3个汉剧团,成立了小陶镇汉剧团,把汉剧的传承保护纳入文化经费预算中,并将原来的3个剧团的骨干成员送出去参加专业培训或请老师到剧团指导。开展汉剧进校园活动,转化汉剧旧谱为简谱,开办汉剧学习兴趣班,把汉剧的学习融入音乐课程,不断培养汉剧苗子,使小陶汉剧后继有人。
三是青水畲族乡加强大腔戏的传承与保护。青水畲族乡大腔戏因“大嗓子唱高腔,大锣大鼓唱大戏”而称为大腔戏,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2006年5月,青水畲族乡大腔戏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的代表性项目,同时,拥有2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乡里通过在“三月三”畲族文化节、与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联办的民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中,上演大腔戏,展示其古朴的唱腔,受游客欢迎。乡里还以“大腔戏院”为聚集点,召集了20余位大腔戏爱好者学习其唱法,表演动作。该乡民族小学每周安排一堂大腔戏传习课,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大腔戏的种子,有力传承了大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