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乡村游如何成就沈阳人的“好地方”
需走多远,才能实现说走就走的畅快旅游?清明节小长假、“五一”小长假、端午节小长假、儿童节……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扎堆儿”乡村。距离沈阳中心城区最近的乡村,成为人们选择最多的目的地。
近年来,沈阳着力塑造乡村旅游新品牌、新业态和新形象。特别是今年以来,根据《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要利用辽河平原自然山水特征,形成树成林、路成网、田成格,山水融合的北国风光大地景观”的要求,沈阳市的乡村旅游在加速发展。《沈阳市乡村旅游建设实施方案(2016-2018年)》提出,到2018年底,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庄园综合体,打造十大特色旅游示范村,树立百个品牌农家乐。
问题潜力并存 乡村游发展遭遇四大瓶颈
从发展质量上看,乡村旅游因其具有独特的魅力与风格,现已成为旅游业中新的亮点,但沈阳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据记者调查,沈阳乡村旅游的发展存在着分布散,规模较小,旅游活动项目少,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破坏等问题。势头良好,潜力无限,却仍面临着以下四个发展的瓶颈。
1.重视程度不高。乡村旅游作为集经济、社会、生态于一体的新兴产业,仍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因此,有些政府部门对发展乡村旅游的作用和潜在影响认识明显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农”问题、实现旅游扶贫的战略高度来对待,使乡村游仍处在“自然生长”状态、缺乏有效而规范的管理手段,指导和引导不力,发展质量不高。
2.资金扶持力度不够。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与推动,乡村游尤为需要。目前,沈阳各县(市)区虽然设立了乡村旅游专项发展资金,但数量较少,扶持力度不够。因此,区域发展不均衡,乡村旅游产业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已成为制约沈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突出瓶颈。
3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科学规划。如今,大棚采摘处处可见,而且品种模式大致相同,差别不大。这都是缺乏科学规划造成的局面。而作为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多数只在一个点、一个品上做文章,缺少点与面的结合,应在一个主打产品的基础上衍生更多的品种,满足游客吃、住、玩、采、乐、购等一条龙的消费链条。
4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作为乡村旅游的提供主体,从从事“一产”的农民摇身变为“三产”的“服务”人员,这个身份的变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素质,农民缺乏相应的经营管理经验。因而,对外来游客漫天要价,拉客、宰客等不良现象、不法经营时有发生。
乡村游资源“穿珠成串” 提升核心竞争力
位于沈北新区的“稻梦空间”,是由一家稻米销售企业发展起来的。作为农事企业,如何将一粒米的生产过程变成可参观、可游玩的景点,这是稻米文化的题中应有之意。经过几年的发展,展示“世界最大稻田画”的“稻梦空间”成为全省乡村游的品牌项目,被游客广为认同。如今,做足稻米文章的“稻梦空间”再一次将绿色稻米的影响作用到品牌大米的生产上,引发了绿色革命,激发了品牌的竞争力。
品牌引领,影响力不容忽视。乡村旅游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更需品牌的创建和引领。
着眼长远抓规划、绘蓝图。2016年,沈阳市公布了《沈阳市乡村旅游建设实施方案(2016-2018年)》,提出到2018年底,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庄园综合体,建设开发更多的集观光、体验、娱乐、住宿于一体的中短程乡村旅游项目,逐步实现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1000万人次、年收入50亿元的目标,带动和促进百万人就业创业。
对标先进,精准定位。沈阳市的乡村、温泉、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25%,拥有“浑河、辽河、蒲河”三大水系、棋盘山森林公园、三北防护林——万亩松等森林湿地资源,良好的生态资源为沈阳旅游全域休闲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和载体。沈阳市主要县(市)、区正在深入挖掘乡村旅游内涵,将乡村旅游与农业大项目、少数民族民居、宗教文化古迹及各类文体活动相结合,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发展参与体验型乡村生态旅游,打造东北乡村旅游之最。
龙头项目,强力拉动。沈阳市择优选定了百个农家乐品牌,倾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加快推动卧龙湖、盛京驿站、财湖、五龙山生态旅游区、通用航空基地、窑怪村陶文化创意体验产业园区、兴隆堡温泉小镇、北汤温泉、七星山锡伯部落休闲度假小镇、稻梦空间锡伯龙地创意农业产业园、紫烟熏衣草庄园主题精品景区、白清寨运动休闲基地、杨城寨生态旅游区、蒲河新村休闲度假村、金沙滩国家级沙漠主题公园、珍珠湖湿地主题公园、棋盘山北门农家乐一条街、小韩村家庭休闲农场、大德农博乐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沈阳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强强联手,共塑品牌。沈阳市各县(市)区纷纷把散落在各乡镇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形成成熟的旅游线路。例如苏家屯区把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穿珠成串,形成了苏家屯区已形成“五三二”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即五大采摘基地、三大休闲景区和两大观光农园。浑南区将散落周围的16个优质乡村旅游景点连接起来,初步形成了庄园综合体梯次化发展格局,诸如以宝石皇冠蓝莓庄园为代表的高端休闲农庄,以爱琴海度假庄为代表的中档体验农庄,以王士兰生态园为代表的大众化田园农庄等。沈北新区打造“一坡两廊两片区”的发展格局,“一坡”即怪坡,“两廊”即蒲河和辽河两条旅游走廊,“两片区”即道义主题公园发展片区和辉山虎石台工业旅游发展片区。
共同缔造 打造出沈阳特色的乡村旅游体系
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这是幸福沈阳共同缔造的核心要义,乡村旅游同样离不开“共同”精神。令人欣喜的是,不少涉农县(市)区已经把乡村旅游建设纳入共同缔造行动中,加大扶持、资金支持以及共同参与的力度,将乡村旅游发展与环境建设、农民增收致富紧密联系起来,取得显著成效。
佟家峪社区位于浑南区祝家街道,为丘陵地貌,主要生产支柱是果树、玉米、蔬菜、养殖,但长期以来,一直是“深在闺中无人识”。今年以来,浑南区委、区政府把乡村旅游纳入到幸福沈阳共同缔造行动中,区建设局将王士兰村、佟家峪村等2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列入“宜居乡村”城建计划,区交通局着力对连通乡村旅游各点位之间道路进行整修改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将引进乡村旅游企业作为重点招商目标。如今,佟家峪交通便利,村民们种植“沙地沟大杏”、草莓、树莓、蓝莓、寒富苹果等高品质的农产品,使佟家峪社区成为沈阳人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到乡村过大年,成为大沈阳人“猫冬”时的新民俗。2017年年初,康平、法库等县区联络当地农户,共同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冬捕和农家乐等主题活动,游客不仅能够观赏冬捕表演,还能购买新捕的有机生态鱼。冬捕节和春节期间,康平县接待游客7.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700余万元。
腰长河村是沈北新区黄家街道北部长河村的附属自然村,地处辽河七星湿地的核心景观地段,村内自然生态良好,水系环抱。长期以来,全村49户村民以种地为主营,农闲时外出打工。作为幸福沈阳共同缔造试点村,该村将打造锡伯族特色村寨,启动“关东印象?锡伯故里”项目,建设集民俗体验、特色小吃、原乡民宿、文化交流、创作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乡村。
宜居、宜业、宜游、宜养。沈阳市正依托环城游憩休闲圈、近程养生休闲圈、远程度假休闲圈布局安排,优化乡村旅游空间布局。结合各地区产业布局情况,差异化打造创意文化、现代农业、运动康体、温泉养老、湿地养生、主题娱乐、高端商务、西部文化怀旧、东部生态等度假休闲区,构成特色突出、产品丰富、服务配套、业态多样的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从发展态势上看,沈阳和全国一样,乡村旅游都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浑南区 王士兰村,2013年以前基本靠天吃饭,如今已成星级乡村旅游景点:每逢周末,城里来的大小车辆挤满农家乐。今年“五一”小长假,王士兰村游客数量增加了60%以上。
沈北新区 稻梦空间、薰衣草庄园、锡伯族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中寺农家院一条街、曙光村成为沈阳乡村旅游的“经典”。2016年接待游客925万人次,与2015年相比,同比增长148.1%;2016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9.6亿元,与2015年相比,同比增长43.9%。
沈阳乡村游的“升级版”正在紧锣密鼓地谋划中
六步走格局全面拉开
01加强顶层设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旅促农,农旅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全面升级。
02坚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宜居乡村建设相结合,完善乡村道路、标识、水、电、气、通讯、网络,以及旅游厕所、医疗场所、旅游咨询服务站、汽车维修点、医疗急救站等配套设施。
03加强乡村旅游智慧化建设,将乡村旅游纳入全市、全行业共享数据中心,推进智慧旅游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中的普及应用。
04加大乡村旅游宣传推广力度,创新营销手段,充分利用传统及新兴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全方位营销,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知名度,提升乡村旅游品牌竞争力。
05加快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实施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做好百名乡村旅游带头人培养工作,扶持一批乡村旅游经纪人。
06开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组织沈阳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帮助贫困地区大力发展以生态、休闲、体验为主题的农家乐、渔家乐、采摘、农事活动等多元化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 傅淞岩、李莉)
近年来,沈阳着力塑造乡村旅游新品牌、新业态和新形象。特别是今年以来,根据《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要利用辽河平原自然山水特征,形成树成林、路成网、田成格,山水融合的北国风光大地景观”的要求,沈阳市的乡村旅游在加速发展。《沈阳市乡村旅游建设实施方案(2016-2018年)》提出,到2018年底,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庄园综合体,打造十大特色旅游示范村,树立百个品牌农家乐。
问题潜力并存 乡村游发展遭遇四大瓶颈
从发展质量上看,乡村旅游因其具有独特的魅力与风格,现已成为旅游业中新的亮点,但沈阳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据记者调查,沈阳乡村旅游的发展存在着分布散,规模较小,旅游活动项目少,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破坏等问题。势头良好,潜力无限,却仍面临着以下四个发展的瓶颈。
1.重视程度不高。乡村旅游作为集经济、社会、生态于一体的新兴产业,仍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因此,有些政府部门对发展乡村旅游的作用和潜在影响认识明显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农”问题、实现旅游扶贫的战略高度来对待,使乡村游仍处在“自然生长”状态、缺乏有效而规范的管理手段,指导和引导不力,发展质量不高。
2.资金扶持力度不够。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与推动,乡村游尤为需要。目前,沈阳各县(市)区虽然设立了乡村旅游专项发展资金,但数量较少,扶持力度不够。因此,区域发展不均衡,乡村旅游产业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已成为制约沈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突出瓶颈。
3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科学规划。如今,大棚采摘处处可见,而且品种模式大致相同,差别不大。这都是缺乏科学规划造成的局面。而作为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多数只在一个点、一个品上做文章,缺少点与面的结合,应在一个主打产品的基础上衍生更多的品种,满足游客吃、住、玩、采、乐、购等一条龙的消费链条。
4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作为乡村旅游的提供主体,从从事“一产”的农民摇身变为“三产”的“服务”人员,这个身份的变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素质,农民缺乏相应的经营管理经验。因而,对外来游客漫天要价,拉客、宰客等不良现象、不法经营时有发生。
乡村游资源“穿珠成串” 提升核心竞争力
位于沈北新区的“稻梦空间”,是由一家稻米销售企业发展起来的。作为农事企业,如何将一粒米的生产过程变成可参观、可游玩的景点,这是稻米文化的题中应有之意。经过几年的发展,展示“世界最大稻田画”的“稻梦空间”成为全省乡村游的品牌项目,被游客广为认同。如今,做足稻米文章的“稻梦空间”再一次将绿色稻米的影响作用到品牌大米的生产上,引发了绿色革命,激发了品牌的竞争力。
品牌引领,影响力不容忽视。乡村旅游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更需品牌的创建和引领。
着眼长远抓规划、绘蓝图。2016年,沈阳市公布了《沈阳市乡村旅游建设实施方案(2016-2018年)》,提出到2018年底,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庄园综合体,建设开发更多的集观光、体验、娱乐、住宿于一体的中短程乡村旅游项目,逐步实现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1000万人次、年收入50亿元的目标,带动和促进百万人就业创业。
对标先进,精准定位。沈阳市的乡村、温泉、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25%,拥有“浑河、辽河、蒲河”三大水系、棋盘山森林公园、三北防护林——万亩松等森林湿地资源,良好的生态资源为沈阳旅游全域休闲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和载体。沈阳市主要县(市)、区正在深入挖掘乡村旅游内涵,将乡村旅游与农业大项目、少数民族民居、宗教文化古迹及各类文体活动相结合,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发展参与体验型乡村生态旅游,打造东北乡村旅游之最。
龙头项目,强力拉动。沈阳市择优选定了百个农家乐品牌,倾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加快推动卧龙湖、盛京驿站、财湖、五龙山生态旅游区、通用航空基地、窑怪村陶文化创意体验产业园区、兴隆堡温泉小镇、北汤温泉、七星山锡伯部落休闲度假小镇、稻梦空间锡伯龙地创意农业产业园、紫烟熏衣草庄园主题精品景区、白清寨运动休闲基地、杨城寨生态旅游区、蒲河新村休闲度假村、金沙滩国家级沙漠主题公园、珍珠湖湿地主题公园、棋盘山北门农家乐一条街、小韩村家庭休闲农场、大德农博乐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沈阳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强强联手,共塑品牌。沈阳市各县(市)区纷纷把散落在各乡镇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形成成熟的旅游线路。例如苏家屯区把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穿珠成串,形成了苏家屯区已形成“五三二”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即五大采摘基地、三大休闲景区和两大观光农园。浑南区将散落周围的16个优质乡村旅游景点连接起来,初步形成了庄园综合体梯次化发展格局,诸如以宝石皇冠蓝莓庄园为代表的高端休闲农庄,以爱琴海度假庄为代表的中档体验农庄,以王士兰生态园为代表的大众化田园农庄等。沈北新区打造“一坡两廊两片区”的发展格局,“一坡”即怪坡,“两廊”即蒲河和辽河两条旅游走廊,“两片区”即道义主题公园发展片区和辉山虎石台工业旅游发展片区。
共同缔造 打造出沈阳特色的乡村旅游体系
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这是幸福沈阳共同缔造的核心要义,乡村旅游同样离不开“共同”精神。令人欣喜的是,不少涉农县(市)区已经把乡村旅游建设纳入共同缔造行动中,加大扶持、资金支持以及共同参与的力度,将乡村旅游发展与环境建设、农民增收致富紧密联系起来,取得显著成效。
佟家峪社区位于浑南区祝家街道,为丘陵地貌,主要生产支柱是果树、玉米、蔬菜、养殖,但长期以来,一直是“深在闺中无人识”。今年以来,浑南区委、区政府把乡村旅游纳入到幸福沈阳共同缔造行动中,区建设局将王士兰村、佟家峪村等2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列入“宜居乡村”城建计划,区交通局着力对连通乡村旅游各点位之间道路进行整修改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将引进乡村旅游企业作为重点招商目标。如今,佟家峪交通便利,村民们种植“沙地沟大杏”、草莓、树莓、蓝莓、寒富苹果等高品质的农产品,使佟家峪社区成为沈阳人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到乡村过大年,成为大沈阳人“猫冬”时的新民俗。2017年年初,康平、法库等县区联络当地农户,共同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冬捕和农家乐等主题活动,游客不仅能够观赏冬捕表演,还能购买新捕的有机生态鱼。冬捕节和春节期间,康平县接待游客7.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700余万元。
腰长河村是沈北新区黄家街道北部长河村的附属自然村,地处辽河七星湿地的核心景观地段,村内自然生态良好,水系环抱。长期以来,全村49户村民以种地为主营,农闲时外出打工。作为幸福沈阳共同缔造试点村,该村将打造锡伯族特色村寨,启动“关东印象?锡伯故里”项目,建设集民俗体验、特色小吃、原乡民宿、文化交流、创作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乡村。
宜居、宜业、宜游、宜养。沈阳市正依托环城游憩休闲圈、近程养生休闲圈、远程度假休闲圈布局安排,优化乡村旅游空间布局。结合各地区产业布局情况,差异化打造创意文化、现代农业、运动康体、温泉养老、湿地养生、主题娱乐、高端商务、西部文化怀旧、东部生态等度假休闲区,构成特色突出、产品丰富、服务配套、业态多样的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从发展态势上看,沈阳和全国一样,乡村旅游都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浑南区 王士兰村,2013年以前基本靠天吃饭,如今已成星级乡村旅游景点:每逢周末,城里来的大小车辆挤满农家乐。今年“五一”小长假,王士兰村游客数量增加了60%以上。
沈北新区 稻梦空间、薰衣草庄园、锡伯族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中寺农家院一条街、曙光村成为沈阳乡村旅游的“经典”。2016年接待游客925万人次,与2015年相比,同比增长148.1%;2016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9.6亿元,与2015年相比,同比增长43.9%。
沈阳乡村游的“升级版”正在紧锣密鼓地谋划中
六步走格局全面拉开
01加强顶层设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旅促农,农旅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全面升级。
02坚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宜居乡村建设相结合,完善乡村道路、标识、水、电、气、通讯、网络,以及旅游厕所、医疗场所、旅游咨询服务站、汽车维修点、医疗急救站等配套设施。
03加强乡村旅游智慧化建设,将乡村旅游纳入全市、全行业共享数据中心,推进智慧旅游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中的普及应用。
04加大乡村旅游宣传推广力度,创新营销手段,充分利用传统及新兴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全方位营销,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知名度,提升乡村旅游品牌竞争力。
05加快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实施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做好百名乡村旅游带头人培养工作,扶持一批乡村旅游经纪人。
06开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组织沈阳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帮助贫困地区大力发展以生态、休闲、体验为主题的农家乐、渔家乐、采摘、农事活动等多元化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 傅淞岩、李莉)
(责任编辑:姜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