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旅游,人们就会提及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然而,随着旅游不断升级,“商(商务旅游)、养(养生旅游)、学(研学旅游)、闲(休闲度假)、情(情感旅游)、奇(探奇旅游)”等更新、更多的旅游发展要素正在被拓展出来。这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
据统计,2016年区外游客在内蒙古平均停留天数为3.33天,人均日花费888.33元。看上去,停留时间不算短,人均花费也不低,但大量的时间和花费都用在了交通上,吃住行等基本消费比重超过60%。老实讲,内蒙古旅游业尚处于观光经济、景区经济、门票经济阶段,资源多产品少,看点多卖点少,淡季长旺季短,与需求对接不足,与文化衔接不紧,与各业融合不深,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旅游业总量扩张和质量效益提升。
正如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所言,“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如今,“旅游+”正在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的对象、内容、方式都不断拓展丰富,“+”的速度越来越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推动内蒙古旅游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必须改变“产业自循环”状况,大力实施“旅游+”战略,通过有机融合,“+”出新产品新业态,“+”出新速度新价值,产生“1+1>2”的化学反应。
“旅游+”,是旅游投资、旅游消费的新热点、新亮点,是拓展旅游发展的新空间,也是产品业态创新的主攻方向。顺应旅游产业变革趋势,需要将旅游触角延伸到各行各业,使更多行业搭上旅游快车。从内蒙古实际出发,实施“旅游+”战略,要坚持把旅游基地创建和景区景点建设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旅游基地和重点景区的集聚、辐射、示范作用,抓点连线、以点带面。要瞄准全球市场、比肩国际标准,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标志性景区。惟其如此,才能形成内蒙古旅游的独特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需求的升级,除了模仿型、排浪式的大众化旅游消费,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也在迅速增加。目前,旅游产品结构不适应旅游市场结构的态势日益明显,高水平、高质量的休闲度假类产品奇缺。这既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也制约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做好做足“旅游+”这篇大文章,就要找准旅游业与各行业的结合点。这方面大有潜力可挖。比如,发展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科普研学等新兴业态,开发草原游、跨境游、沙漠游等融合旅游产品,实施旅游脱贫攻坚工程等。立足游客的兴奋点打造产业的增长点,就能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增加值和附加值。
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曾提出过著名的“冰淇淋哲学”,意思是如果能在冬天把冰淇淋卖出去,就再也不会害怕夏天的竞争。搞旅游亦是同理。只要开动脑筋、转换思维,在炒热冷资源、撬动淡季游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开发出更多像草原那达慕、阿拉善英雄会那样的拳头产品,给旅游植入生态的根、文化的魂、文明的韵,何愁不能把雪变银、沙变金,不能把草原林海、蓝天白云变成“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