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日本阿婆靠卖树叶收入千万”这个新闻记忆犹新,在日本四国德岛县上胜町担任农业经营指导员的横石知二创立“彩”品牌,专卖上胜町的树叶,多年下来树叶已经成为村里最炙手可热的特产,村里的老人通过卖树叶每年总共能赚2亿6千万日元,折合人民币1400万元。而反观广东,我们在特产这一点上,乏善可陈,很多外地的朋友问过笔者广东有什么特产,带些什么回去做手信好一点,笔者往往无法答得上来。端砚?腊味?新会陈皮?有的不好带,有的不好买。
偌大的广东,偌大的中国,应该说是物产丰富,各地都有不同的特产,但是多而杂,活不起来。比如说外国游客较为熟悉的刺绣,中国刺绣分类繁多,派系不一,应该说各具特色,但是没有形成清晰的脉络形象。笔者曾采访过的外国游客坦言完全分不清,而且很多作为旅游商品的刺绣工艺品,质量粗糙,并非手工所制,很多民族服装上的机器刺绣作品,让他们大失所望。
笔者以为,旅游特产“活”不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文创不佳。广东乃至全国在旅游特产的文创设计上,总是差强人意,甚至有些旅游特产的外包装“惨不忍睹”。而在文创上最核心的问题则是缺乏文化自信,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台北故宫对历史文化的运用和拿捏,衍生出广受游客欢迎的作品,已经成为该博物馆最重要的特产。端砚应该算是广东最有名的特产,但是围绕端砚做出来的衍生品并不多,这一张文化牌打得不够好。
二是推广不够。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旅游机构在进行旅游推广的时候,90%的重点放在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旅游资源的推介上,对特产的推介着墨很少。我们从认识上已经将特产放在了末等地位。但是随着人们旅游需求多样化,尤其是周边游兴起,去吃一顿当地特色菜等已经成为了出游的主因,但是想买一点东西回来,却不知道有什么可以买。虽然近年来对旅游特产、旅游商品的重视已经提升,但是推广力度仍然不够。
三是特产不特。在很多旅游景区,销售旅游特产的小摊往往让人很无奈,清一色的义乌市场小商品,每处都在卖臭豆腐,每处都有牛肉丸,你根本没法找到当地特产在哪里。在特产的“特”字上,增城迟菜心做得不错。虽然很多地方都产菜心,以菜心作为特产很多地方底气不足,但是增城在一颗菜心上做出了文章,这颗“菜心”已经成为了增城旅游特产当中响当当的招牌。
四是质控不严。对质量的把控不够严格,是旅游特产“活”不起来的根本原因。日本上胜町的老人为什么卖树叶能赚钱?关键在质量的把控,对品质的管理达到了严苛的程度,要求相同种类的树叶无论大小和颜色都要保持一致。日本人在最大程度地努力去打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句哲理名言,但是广东及至整个中国的旅游特产,有多少能够做到这样极致的质量严控?特产卖不出去,最大的原因还是质量不过关。(记者 蔡华锋 编辑 马华)